發電成本劇增,政府已經支付了百億補貼,用戶也支付每千瓦時27仙的附加費,這樣沉重的開銷負擔,能讓在熱到半死的大馬,更快速轉向太陽能發電嗎?這又是另一個專業技術活兒了。
ADVERTISEMENT
電費一起再起,難免讓人對國能發問:你家發電成本到底有多貴,才會一直起價?
我找到大馬能源委員會在2019年的報告,裡面有段文字這樣寫:馬來西亞主要發電方式,是以燃燒煤炭與天然氣,從中獲取電能的火力發電為主。
至於時下很夯的“綠色能源”,如水力、風力、太陽能發電,我們都有。報告裡記載,燃燒煤炭和天然氣的發電比率,分別是43%與39%,單是這2種發電方式就佔了82%。
那個在肯逸湖的水力發電站,則只貢獻15.6%的電力,而且成本不便宜,不過報告沒有寫出水力發電的成本。
煤炭與天然氣有多貴?這2種原料有國際大國在操盤,任何國際走勢、戰爭、疫情、還是誰家領袖不高興了,扣押住不給貨了,都能讓這些發電原料價格飛漲。國能以每噸逾200美元,或約880令吉來買煤炭;原油價格也已經衝破每桶113美元(約498令吉),確實不便宜。
每發一度電,國能得用多少成本,還沒加上其它費用和盈利,真抱歉,沒有這方面的詳細資料,只有籠統的說:大馬的發電成本中,65%以上為燃料費用,而以燃燒煤炭和天然氣做為發電的大馬,則供應了半島93%的電力需求。
每度電該賣多少錢,還真是一門定價學,在不同地區、屬性、家用商用的用戶,都得交不一樣的電費,這裡面還有政府必須投入的津貼,否則家用電費肯定貴森森。
再精細的電費計算法,還是讓我們拿到電費單時嚇了一跳,“怎麼突然這麼貴了?”但是,官方並不是因發電成本增加而調漲電費,或者減少津貼,這一次的電費調漲,是因為服務稅變8%了,造成約129萬用電量超過600千瓦時的家庭用戶,每月須多付數十令吉的電費。
接下來會不會再調漲電費?成本合理轉嫁(ICPT)或回扣會不會又減少?人人都不太樂觀。
漲價,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心理恐懼增大的詞,水電費又是日常成本,任何幅度的漲價,都將引發連鎖效應,尤其在物價頻頻升高,工資卻不能跟上的年代,更加深了對漲價的成見,並把怒氣轉移到政府。
能責怪他們“格局太小”、“用電不懂電費”、“算少了,其它國家更貴”、還是“嫌貴啊,自己裝太陽能板發電咯,有多的還可以賣出去”等風涼話嗎?
誰家的電費,是因8%服務稅而起價了?國能所宣佈的,約129萬用電量超過600千瓦,將因此增加數十令吉電費的家庭用戶,隨口一問就有不少用戶落在這個組別裡。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一家四口以上,或者三代同堂,起居室與房間都有冷氣、以及各種成日都待機的生活電器、濾水器、泵水摩多、熱水器……每月220令吉以上的電費,是等閒事。
“這些用戶不用再繳付成本轉嫁機制(ICPT)下的附加費,但也不能享有有關附加費回扣,另交8%服務稅,所以這類用戶的電費會上漲12至32令吉。
“不過,半島85%以上的用戶都不受影響”,國能這樣交代,用電量601千瓦時的住宅用戶,電費將從現有的220令吉,調漲至232令吉,增加了12令吉。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我國電價自2014至今未曾改變,分別只在於隨發電成本波動,每6個月調整的ICPT附加費或回扣。年賺十億的國能漲價在即,國家水務服務委員會(SPAN)也來“湊熱鬧”,從2月1日起統一調漲全國水費。
水電漲1仙,商家就有理由把物價抬高1令吉,這一波漲價潮,將會掀起多大的連鎖反應,真是不敢去想像。
發電成本劇增,政府已經支付了百億補貼,用戶也支付每千瓦時27仙的附加費,這樣沉重的開銷負擔,能讓在熱到半死的大馬,更快速轉向太陽能發電嗎?這又是另一個專業技術活兒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