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燕园春秋

|
发布: 7:00pm 02/03/2024

燕园春秋

华人新村

捞生

传统民俗

燕园春秋

华人新村

捞生

传统民俗

张岱安.我们在维护的“传统”究竟是什么?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1级本科生

民俗中个体与集体相互赋予意义,我们在弘扬文化、保护传统之时,也应持开放性视野。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传统”在属于它的时代有更多即时性的连接,只有当下的共鸣才能赋予“传统”鲜活的生命力。

ADVERTISEMENT

传统佳节期间,民众对于的接触与体验总会比平日来得深刻些,但又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其概念。此外,当今社会上许多课题都不免围绕民俗展开,例如:各民族力图对自身传统习俗进行保护与救亡;有者利用民俗差异的理由排斥“他者”,以此为政治上的炒作资源,如“争取为世界非遗引发争议”一事;导演张吉安溯源“”习俗的讨论等。对于这些现象进行主观性肯定或否定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民俗”的定义才能进一步辅助后续的讨论。

“民俗”,从第一个语素来看,首先要解决的是“何谓民”的问题,学者的意见各有不同,有者认为是“乡民”、“平民”、“劳动人民”等,也有说法认为“民”是任何有共通交流性质的任何人、任何群体。关于“民”的定义决定了研究范围,也让人们思考个体在集体中的复杂性,一个现实的人可以属于不同的民族或文化集团,并非天生就具有某种共性。所以说“民间”其实是一种日常生活状态,不存在绝对、个体的“权威”来指示大众的民俗。我们作为民俗文化的参与者,应在不同群体中寻找人类的共性,对于每一种材料和声音都同样尊重,以拒绝优劣对比的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纷争。

其次,“俗之谓”也是民俗学者大量讨论的课题,例如中国民俗学奠基人锺敬文先生曾表示:“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并非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而若是将“俗”限定在民间传统或传统民俗形式之内,则会发现传统民俗消亡的速度远大于“新的民俗”所产生的速度。因此,广义的民俗包含的是“全部处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只要存在人群的交流,就有可能创造民俗。

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民俗学本质上是“人学”,其与生活世界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因此社会的变动与发展必然会带动学术方向的转移。可见,现今的民俗学者已不是过去那种俯视大众的抽离态度,而是用“我和你”的视角观察,从而获得更多的同理心与反思性。民俗扮演着维系社会功能和精神稳定的作用,但在新的生活形式冲击下,旧一代的民俗从形式到内涵都逐渐走远,构成了集体的焦虑,继而担忧一个群体失去了属于过去的记忆,会什么都不剩下。但是,如果只是强硬挽留民俗形式上的象征,只剩下符号,就会和过去民俗研究一样只关注文本,却忽略了具体的人和语境。

“民俗”并不局限于节日,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于社会生活中,举例如舞狮、舞龙等代表民俗乃至华社文化荣光的民间表演,至今对于传统工艺及表演技巧仍持续传承中,新马两地的舞狮团也居于世界狮坛的冠亚军,而不仅逢华人农历新年出现于家家户户中。但即使是这类大宗,各方面的衰微仍不可避免,更遑论一些知名度更低的传统民俗。但我们更应看见的是,民俗已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近期网传的视频中,巫裔妻子聘请舞狮团给丈夫作为结婚周年惊喜,可以看出民俗在马来西亚跨种族与信仰的传播现象——民俗的其中一面,是源远流长且寓意丰富的意涵和祝愿。

“维护传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过去的群众创造的成果自有其可观之处,但也不能指责下一代改变了生活形式就是一种背弃。民俗中个体与集体相互赋予意义,我们在弘扬文化、保护传统之时,也应持开放性视野。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传统”在属于它的时代有更多即时性的连接,只有当下的共鸣才能赋予“传统”鲜活的生命力。当维护旧有文化精髓的“义务”与“责任”成为群体的自发性追求,与遗忘传统的力量相抗衡时,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作自然的发展,在主观意识之外先认识到背后的客观价值。用浪漫一些的话语来说,其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