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燕园春秋

|
发布: 7:00pm 02/03/2024

燕园春秋

华人新村

捞生

传统民俗

燕园春秋

华人新村

捞生

传统民俗

張岱安.我們在維護的“傳統”究竟是什麼?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1级本科生

民俗中個體與集體相互賦予意義,我們在弘揚文化、保護傳統之時,也應持開放性視野。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傳統”在屬於它的時代有更多即時性的連接,只有當下的共鳴才能賦予“傳統”鮮活的生命力。

ADVERTISEMENT

傳統佳節期間,民眾對於傳統民俗的接觸與體驗總會比平日來得深刻些,但又不一定能準確把握其概念。此外,當今社會上許多課題都不免圍繞民俗展開,例如:各民族力圖對自身傳統習俗進行保護與救亡;有者利用民俗差異的理由排斥“他者”,以此為政治上的炒作資源,如“華人新村爭取為世界非遺引發爭議”一事;導演張吉安溯源“撈生”習俗的討論等。對於這些現象進行主觀性肯定或否定之前,我們首先需要釐清“民俗”的定義才能進一步輔助後續的討論。

“民俗”,從第一個語素來看,首先要解決的是“何謂民”的問題,學者的意見各有不同,有者認為是“鄉民”、“平民”、“勞動人民”等,也有說法認為“民”是任何有共通交流性質的任何人、任何群體。關於“民”的定義決定了研究範圍,也讓人們思考個體在集體中的複雜性,一個現實的人可以屬於不同的民族或文化集團,並非天生就具有某種共性。所以說“民間”其實是一種日常生活狀態,不存在絕對、個體的“權威”來指示大眾的民俗。我們作為民俗文化的參與者,應在不同群體中尋找人類的共性,對於每一種材料和聲音都同樣尊重,以拒絕優劣對比的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紛爭。

其次,“俗之謂”也是民俗學者大量討論的課題,例如中國民俗學奠基人鍾敬文先生曾表示:“一切民俗都屬於民間文化,但並非一切民間文化都是民俗”。而若是將“俗”限定在民間傳統或傳統民俗形式之內,則會發現傳統民俗消亡的速度遠大於“新的民俗”所產生的速度。因此,廣義的民俗包含的是“全部處於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只要存在人群的交流,就有可能創造民俗。

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民俗學本質上是“人學”,其與生活世界有著最直接的聯繫,因此社會的變動與發展必然會帶動學術方向的轉移。可見,現今的民俗學者已不是過去那種俯視大眾的抽離態度,而是用“我和你”的視角觀察,從而獲得更多的同理心與反思性。民俗扮演著維繫社會功能和精神穩定的作用,但在新的生活形式衝擊下,舊一代的民俗從形式到內涵都逐漸走遠,構成了集體的焦慮,繼而擔憂一個群體失去了屬於過去的記憶,會什麼都不剩下。但是,如果只是強硬挽留民俗形式上的象徵,只剩下符號,就會和過去民俗研究一樣只關注文本,卻忽略了具體的人和語境。

“民俗”並不侷限於節日,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於社會生活中,舉例如舞獅、舞龍等代表民俗乃至華社文化榮光的民間表演,至今對於傳統工藝及表演技巧仍持續傳承中,新馬兩地的舞獅團也居於世界獅壇的冠亞軍,而不僅逢華人農曆新年出現於家家戶戶中。但即使是這類大宗,各方面的衰微仍不可避免,更遑論一些知名度更低的傳統民俗。但我們更應看見的是,民俗已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近期網傳的視頻中,巫裔妻子聘請舞獅團給丈夫作為結婚週年驚喜,可以看出民俗在馬來西亞跨種族與信仰的傳播現象——民俗的其中一面,是源遠流長且寓意豐富的意涵和祝願。

“維護傳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過去的群眾創造的成果自有其可觀之處,但也不能指責下一代改變了生活形式就是一種背棄。民俗中個體與集體相互賦予意義,我們在弘揚文化、保護傳統之時,也應持開放性視野。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傳統”在屬於它的時代有更多即時性的連接,只有當下的共鳴才能賦予“傳統”鮮活的生命力。當維護舊有文化精髓的“義務”與“責任”成為群體的自發性追求,與遺忘傳統的力量相抗衡時,我們都可以把它視作自然的發展,在主觀意識之外先認識到背後的客觀價值。用浪漫一些的話語來說,其意義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