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民族、多元化国家里,群体间的隔膜不能太厚。因为,群体间或许能互不干涉,但不一定肯互相容忍。在
今年的柔佛古庙游神,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当天翘课的学生变多了。来上课的同学问:没问题吗?我说:没问题,群体的身分认同和个人的身分成就都重要。简单来说,就是饮水思源,别忘本。
ADVERTISEMENT
有学生问我,不去看吗?我回答,老师是天主教徒,又怕热闹,又碰巧遇到教职员的晚宴,所以只观礼,会上网看直播。倒是你们,别老是想着自己,而多去感受周围,特别是人与事。
下课后,依斯干达特区下了倾盆大雨。我之前就听说,古庙游神前,老天爷总会先下一阵雨。在等雨时,我通过手机观看游神的直播,那时候,天还没暗,镜头在主持人与后台筹备间切换。看着看着,我想起了往事。
记忆中,我中学的好朋友,骑着摩托车载我到麻坡市区的“五马路”与“六马路”的交界处,观看游神活动。麻坡虽小,但当时也非常热闹,特别是抬着神轿的信徒们沿路喊着“兴啊”“发呀”“旺啊”,那气氛非常实在,情绪的感染力也很强。对于不是来拜神的我们来说,也能深切的感受到另一种共鸣。
我是天主教徒,我的好朋友是基督徒,神轿经过时,我们也跟着一起喊。在人群中,我们还遇到了同班的几个马来同学。隔天,我们笑他们不HALAL,他们问我们为什么不拿香。大家笑成一团,然后算起昨天还看到了谁谁谁。
呐,就是这共鸣。在参与的过程中,观礼的人,情绪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同频。同一个频率,让我们在某个程度上,觉得我们都是同一群人。看,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让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感受到一个共鸣。而这共鸣,会让人们忘了彼此间的差异。
在多民族、多元化国家里,群体间的隔膜不能太厚。因为,群体间或许能互不干涉,但不一定肯互相容忍。在社会学里,一些学者不赞成以情操来同化不同种族与信仰的人。因为彼此间的差别是无法改变,又会影响到生活作息的。那就像是一个家庭,在承认大家都是命运共同体时,也得区别各自的人生阶段。
所以,这群学者觉得,最好的情况是在差异点里建立共同点。打个比方,群体互相承认,大家的信仰不同,但大家的国籍相同。也因为找到了共同点,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安焕然教授的一篇《马来西亚柔佛古庙游神的演化及其与华人社会整合的关系》文献里,有一段内容非常有意思:人们自发地汇聚到新山老市街来,追寻的是一个对集体身分认同的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那不一定是来拜神的人才有的记忆。对观礼的我们来说,参与不一定得是参加。拜神求平安的,观礼凑热闹的,开档做生意的,维持秩序的,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留下不同的回忆,但有着同一个情绪,并感受到了和社会的一种共同点,也是一层关系。也因为这一层关系,可以同化不同的群体。
傍晚六时多,雨也如传说般停了。我撑着伞去取车,前往酒店赴宴。而在几十公里外,人与神的节庆,就要开始。我想,大家不用拜同一个神,但能尊重每一个人,那才是天下太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