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最深刻的滷雞腳,主事者是家廚,貪吃又愛煮,據說,他的滷雞腳最後選用了三種以上醬油和五種以上香料,而且是純粹滷,沒有炸過再滷之類的花哨,講究的只是醬油的甜鹹比例,和雞腳的黏稠口感,是“醬油×時間”的美味,我常取笑他,這是接近“煨”雞腳了。
今年的情人節,爭取和孩子的談話,在想和孩子的親密對話,應該談什麼主題?其實想和孩子談談初戀,還有暗戀。
ADVERTISEMENT
我的初戀,是運動健將,比我有肌肉,比我懂事,比我年長,而且我們還分屬不同中學。那時圍繞她身邊的男生,個個高頭大馬,中學時的我,孱弱瘦小(不像後來變得粗獷肥胖的),當時,我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竟敢殺入重圍接近她。
遙想當年,日子很簡單。她喜歡現場看球賽,我不喜歡,但我會全程默默陪她;她熱愛跑步,我不愛(我只喜歡足球),於是,她跑,我就默默在場邊等她,給她遞毛巾送水(笑)。至今,我們還聯絡,只是各有各的家庭和生活,上船不思岸上人,下船不提船上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保持距離,互不干擾對方的生活圈,就只在圈外,默默關心,偶爾打聲招呼,聊聊近況。
暗戀,我只有一兩個。有個暗戀4年的女生,每回都只能透過她的閨蜜傳話,換來的都是她的不理不睬(笑),我卻依然屢敗屢戰。多年以後,我從臺灣回來,進入報館工作。有回夜裡下班,到公司附近7-Eleven買東西,不巧竟遇見我暗戀4年女孩的閨蜜,她一看到我,立刻就調侃我,害我尷尬不已。只是走出7-Eleven後,我有點迷惑,為何我想不起暗戀4年女生的名字,連樣貌也模糊了,可是我卻清楚記得她閨蜜的名字和容貌?!這時,天空下起微微細雨,還伴隨著閃電和雷聲……
一家前場廚房都是老一代,老手藝恐怕無法傳承。一家是父傳子手藝,加上這數十年的經驗累積,他家只靠一樣最重要的東西~~醬油。
【本期隨食】
1. 新朝生肉骨茶(燜魚頭)

新朝生肉骨茶的燜魚頭手藝,真正是父傳子。
老闆Tony透露秘訣只有兩個,第一是食材新鮮,第二是“醬油”。沒有豆瓣醬,沒有其他調味。他自豪地說,就算你在一旁看我煮,你回去還是不會、也炒不出這個味道。
新朝生的燜魚頭,所用是乾式醬香手法,是醬油遇上高溫,快速梅納反應燒出的香氣,醬汁濃稠,鹹鮮醬味。Tony說,劣質醬油會有苦味,所以,要捨得下本,只選“靚”醬油。有人喜歡大魚,貪它皮厚,各有各所好。
忍不住要插播,新朝生的“蒸魔鬼魚”,也是一絕。這個錢,你付的是食材新鮮,和對火候及調味的拿捏。
哪裡找?鍵入“Chiew Sang Bak Kut Teh 新朝生肉骨茶”就是。不過,看清楚,是Taman Universiti這家才對哦。
2. 福勝興(KL)

第一個帶我來福勝興吃魚頭的,是多年前攝影人的社長Kim Teoh,當時沒位,我們還在門口等位,繼續未完的討論。
後來我才知道,開車來的熟客,都是停車在後巷,從後門進來的,仿如後門才是大門。於是,你會先經過廚房,才到用餐的正廳。可憐主廚的老師傅們,還要一邊笑臉盈盈和顧客打招呼。
福勝興的工作人員,全是一班老夥計。一般老夥計佔大多的老店,都有“臭脾氣”。以為福勝興老夥計一定臉臭臭?不,他們現在和藹可親,反而有點嚇到。
福勝興是溼式煮法,“待他自熟莫催他”,醬汁很banjir很多汁,它家的醬香,來自調味味型,是“醬油×時間”的美味關係。但要小心魚肉多刺,說真的,不適合帶小孩來吃。
有點暗暗擔心,怎麼在店內沒有看到年輕人?誰會來接班?
哪裡找福勝興?Google鍵入“Kedai Kopi Hock Seng Hin(Fish Head)”。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2012那年,我们15岁。因为初三的考试让我们分开班级了,他去了理科班,我去了文科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渐渐走向不同的学习方向。交集也慢慢减少,直到零交集。即使在长大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少优秀、阳光的人,但那段青葱岁月和这个人,我想再过10年都会记得……予皓,我小学时的同桌、中学时的同学,一个惊艳了我幼年和少年时光的人。
初识时我们都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分班之后,我保持在三班,他下来了三班。他被安排坐我隔壁,成了我的同桌。他侃侃而谈,幽默风趣,是现在的“社交牛逼症”,我不禁感慨网络用语让有文化的词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但就是这种性格,使得我一直把目光投向他,试图想从他的只字片语中了解他。初初也只是好奇,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多话,这么多精力和人打交道?但当时只片面的认为我自己是一个内敛,安静的人,而他刚好和我相反。一小段相处时光后,我竟觉得他的行为、话语对我而言莫名的有吸引力,我想把他当我偶像!我为我这个想法感到无比的羞耻。不夸张地说,我也想和他一样,“朋友满天飞”!
就是在这段时间,我开始了不属于我性格的“偷窥”模式。小学到初中和他同班的时光在我眼前如一幕幕走马灯般浮现。有他成功解数学题的骄傲、逗得老师哭笑不得,不知该骂还是该笑、是同学们的开心果等等的画面。还有还有,少年对女生的好奇,加上自来熟的性格让他到处和女生打交道,不管别人有没有回应他、会弄哭女生而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哄还是该跑开才能让女生不哭、与男生朋友圈相处时的好面子和无赖,每一帧都显得那么生动有趣。这样的性格不管去到哪儿都是中心点,男女通杀。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知道我一直以来都只是在注视着他,并没有真正地和他有太多的交集,大多的交集都是他需要很多人帮忙他完成任务时才会找上我,就像滥竽充数般……但我都不拒绝,因为这些是我和他为数不多的来往,想着或许能借此有比较深的友情。那时懵懂的我并不懂得怎样和男生打交道,我也不敢问我的朋友,我太过害羞了。多年之后,听朋友的复述,我只是他朋友圈子里的一个“同学”。听到的时候我还挺无奈的,但也无可否认我们只是同学。我的视角总是自己一人在“兵荒马乱”,心情此起彼伏,实际上就算在学校,我也没有和他吃过饭、没有组在一起讨论过功课,更何况是校外时间呢……真惭愧!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那么自信地认为没有交集的两个人会无故产生同学以外的情愫?
喜欢一个人是会心乱如麻的
后来,高二时我搬家转校,也没手机联络旧同学,自然也包括他。但那时还年轻气盛,使劲折腾,很有冲劲想要和旧同学相聚。当然,不是和他聚会,是和女生朋友,还施施然地从她们口里探出他的近况。可不久后,我便觉得麻烦,大概是分别的情绪没那么重了,我也不再要求父母为我折腾了。中学的最后一年很重要,想花多些时间在新学校的人事物上。但如果某一刻我想起他,我就会用电脑上脸书看他的动态。那时看得津津有味,满脑子都是羡慕的情绪,总感叹一句:“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把生活过得很好。”我很矛盾,又想和他有深厚的友情,又只是在远远地观望,我到底要什么?
带着这些情绪,又过了好几年,我也上了大学。大学里认识到的男同学,也有让我心动的,这种心动会驱使我主动去认识他。我还是“狗改不了吃屎”,又想通过朋友去了解他,但她们拒绝帮我,要我自己去认识。好吧,在她们的“催眠”和“怂恿”下,我忐忑地开始了第一次主动去认识一个男生的举动。我带着害羞又紧张的心在一群大学同学之间认识了他。嗯,外表是我喜欢的、性格也很阳光、也好动,简直就是我的理想型,且叫他瑾贺。相比中学“偷窥狂”的行为,这次我比较主动和瑾贺聊天互动,虽然还不敢单独和他相处,但至少有和一群同学一起吃饭、旅游、讨论功课。怎么着都有面对面相处过,只是不直接而已。即使只是这样,也令我心猿意马地想像进一步的发展。虽然他表现得有些冷淡,我们也没成功在一起。但我也在这两年的大学时光实实在在地勇敢了一回。只有两年的相处时间是因为2019年的疫情,我们都要各自回家上网课,就没再见面了。我只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他的动态。到现在我大学毕业3年了,每每看到他“赞”我的贴子,我的心都乐开了花,因为大学时他其实没对我的任何一个帖子做出反应,每一次我都会很失落。
步入社会后,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从前像迷雾般看不清自己的内心到现在已能主动去探索原因。我知道了,在少年时光里,我一直都认为这是“喜欢一个人”的表现,却不知这叫“欣赏一个人”的表现。欣赏并不会把一个人占为己有,而是会以喜悦的心情领会他身上美好的事物。一开始我就是欣赏宇皓他身上有那个让我向往,渴望的品质——他一身的活力,仿佛没什么难倒他的冲劲,所以才会在少时封他为我的偶像,即使感情不深,也有分寸,不会感情用事;喜欢一个人则是会手忙脚乱,怕他看到我对他的感情,又怕他看不到我对他的感情。简单的一句,心乱如麻。
我傲娇地称赞了自己:“我这么一个内敛的人,可以勇敢承认自己内心迂迂回回的感情,我真棒!”
28岁的我在完成这篇故事时,情感枷锁“咔嚓”一声解开了。从10岁到28岁,18年。这时我才彻底分清这两个情感。我不禁莞尔一笑,我又长大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