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潔微林創辦人林瑞麟和張堡強說起綠色植物時皆眉飛色舞,談起微盆景更是一往情深。因為喜歡觀賞懸崖峭壁上植物的生長姿態,因而開始將高山壯麗大樹化為指尖上的園藝。這種能把握在指拇間的微盆景,是高山大樹的縮影,細品,能治癒心靈。
ADVERTISEMENT
玩微盆景的樂趣,在於過程,無論是開花、發芽、長葉……植物在不同生長的階段皆有不同的欣賞焦點,加上微盆景在人為的引導下順勢而生,靜觀其變,為生活增添幾許禪意。
培養過程,也是學習觀照本心的過程,剪去不必要的雜枝,像清除頭腦的雜念,讓植物營養集中在特定枝葉並促進開花,同時,透過修剪調節樹勢,控制枝葉徒長,達到維持株形優美的姿態。
“靜下心來,專注於修剪,半小時過後,感覺自己被治癒了。”林瑞麟一旦需要出遠門,就把植物帶在身邊,他對微盆景之喜愛可見一斑。
用環保與保護自然生態原則的育苗法
小潔微林的微盆景有別於一般的造景盆栽。由於從育苗至成景需時甚久,愛好者或生意人以山採挖樁,以快速收穫利潤,“我們遵照青龍莊盆景園莊主林家輝恩師環保與保護生態與物種的原則,親手以小扦插培育,甚至用種子繁殖,以避免對大自然造成破壞,甚至破壞生態與影響物種繁殖。”
傳統微盆景種類
張堡強解說,一棵穩定的新手苗,從種子發芽到細長的枝條適合用作拿彎,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用金屬絲如鋁線蟠扎以對枝條纏繞後,還需置放一段時間作為觀察期,待確認植株健康紮根生長,才交到消費者手上。
甲洞大街頂樓裡,小小的植物向陽而生。細細觀賞,即便是養了4年半但只有7公分大的各種微盆景,依然長出讓我嘖嘖稱奇的高山樹態。盆景,是模仿自然也濃縮自然。生長在懸崖峭壁的灌木或喬木,因自行追隨陽光與水源的方向生長,使得樹幹枝條蜿蜒曲折,細細觀賞,不禁感慨,人生直到盡頭,亦是條蜿蜒曲折的路,赫然回首,才發現那坎坷不平,才是精彩,才叫人讚歎。
微盆景製作步驟
以水苔為主,保水性比土壤好
盆栽的植株素材多元,傳統的多是羅漢松、黃楊、壽娘子和水梅等等,一般予人笨重與昂貴的刻板印象,且需要偌大的空間才襯托得了其氣勢。微盆景則迷你輕巧,故有“指拇盆景”之稱,除了不佔空間,也便於移動,更無需花費大量時間養護。
微盆景雖嬌小玲瓏只可在掌心中把玩,但基於拿彎做到環環相扣,彎中有陰陽,造型像極游龍,因而,思想哲理的文人雅士稱之為“青龍盆景”。唯親手體驗過製作微盆景的過程,才明瞭箇中滋味。
新興微盆景種類
新興微盆景,是以賞花為主,深受年輕人喜歡。
栽種媒介以水苔為主,其保水性比土壤好,因通氣性良好,水澆多了也不必擔心積水。水苔的另一優勢是與植株的根系容易結合,有效促進發根。此外,還不含病蟲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解決換土的難度和對植株的傷害程度。
輕輕摁壓小塑料花盆,將植株拉出來後,稍微修剪多餘的葉子與枝條,然後取鋁線量植株主幹後,兩層鋁線從根部開始蟠扎,到較幼嫩的部分則改為一層;先構思心之所向的樹態,有益於選擇花器,橫向生長的,可挑高而細長型,若種在短小的小器皿中,墊高有利於生長與觀賞。
盆器裡先放水苔墊底,放入植株後,再用水苔填至緊實,上方可鋪蓋一層高低錯落的苔蘚,又或以小石頭點綴。步驟看似簡單,但力度得把控妥當,蟠扎若太用力會折斷植株,下手太輕,金屬絲與枝條分離,又影響樹態生長;水苔與苔蘚要摁壓,才能讓根系與之結合,而要用多少力,全靠摸索。
張堡強的動作看似簡單粗暴,但其實幹脆利落,“不要擔心折斷,不要擔心變成死株。即便是有經驗的盆景栽種者,養著種著,也會發生植物某天就突然死掉的情況。” 他指向牆角養了8年突然枯死的微盆景笑說,“不捨得丟掉。”即使心裡清楚枯死的植物不會發生復活的奇蹟,他們仍一直放在那裡。
看來,養護植物,也是一個學習面對死亡的過程。
“小潔”,是指精緻,“微林”,是指灌木與喬木微小的叢林世界。小小的盆景,是人生縮影,亦是生命寫照。
相關文章: 手作達人陳振耀/巧手捏出超可愛仿真袖珍舞龍舞獅 現實中無法養貓,藉貓文創撫慰失落的心 像麻將聲的機械鍵盤? 你準備好用手帳開啟你全新未知的2024年了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