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茶餐室文化可說是先人的智慧,也是馬來西亞珍貴的資產,我認為這是大馬人的驕傲。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是近幾年一個熱門的名詞,我在《世界財經週報》裡看到一個很易懂的說法,“你需要使用它,但你不需要擁有它。”就是共享經濟的精神。
ADVERTISEMENT
當你想到日本旅遊時,經費住不起旅店,卻也沒有當地友人的家可以借住;而日本人的家有些有多出的空房,卻沒有人住。於是就有了Airbnb的平臺,可以使空間與資源獲得充份利用,想住房的人住到了便宜的房間、閒置的空間賺到了收入,簡直是兩全其美、創造共好。
換言之,Uber或Grab這類的交通運輸平臺也是如此,乘客想要以更划算的價錢搭車、車主則有一些時間空檔可以載人,於是就一拍即合。共享經濟提供一種強化使用權、弱化擁有權的概念,並使資源得到充份的運用。
共享經濟的作法在大馬老早就行之有年,那就是遍佈大街小巷的茶餐室(或咖啡店)。這裡指的不是“熟食中心”,熟食中心的結構很常見,在臺灣被稱為“夜市”(多傍晚才開始擺攤)或“美食街”、在中國大陸稱為“某某一條街”,如“小吃一條街”、“回民一條街”等。
茶餐室對大馬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在其他亞洲國家卻是少見的一種組織方式。至少在我所遊歷過臺、日、韓、港澳、中都沒有見過。憑靠的是一間小店面,店東分租給三至十家不等的攤家。來客可以依照自己喜愛的檔口點餐,其中多有一個主力檔口,由它擔任“招財貓”的任務,連帶可能帶動其他檔口的生意。
另外,不管茶餐室的結構如何,通常有兩個規矩是一定不變的,其一是不太會在同一家茶餐室出現兩檔賣相同的食物,避免兩虎相鬥;其二是一定會有茶水檔,有些茶水檔是由店東兼營,店東除了收租外還可兼收茶水資,我猜更重要的是,可隨時觀察各檔口營運狀況,以便掌握狀況。
茶餐室達到了共享經濟強化使用權、弱化擁有權的概念,使得小吃攤能透過空間共享,尋得落腳處又不用獨自承擔昂貴租金成本,有個攤車就能當上老闆。而消費者可以用較實惠的價格,享受到店面式的用餐環境。
另一個受惠者就是穿梭店內的“流動攤販”了,雖然有些人覺得吃飯不想被幹擾,但我覺得是店家對這些攤販的一種慈悲,大家都是出來討生活,不用擋人財路。餐桌邊有人來兜售報紙、有人兜售彩券,還有賣玩具、賣花、賣褲子、皮帶、皮夾、襪子,身上披披掛掛就是一家門市的概念,人流來流去,而這些跟食物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還真有人買,吃頓飯就像看桌邊舞臺秀,十分熱鬧,讓我看得目瞪口呆。
這樣的茶餐室文化可說是先人的智慧,也是馬來西亞珍貴的資產,我認為這是大馬人的驕傲。 (原稿上傳於12/02/2019)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