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與職業不匹配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不是一兩個因素就能夠概括。若真要分類,不外乎是個人選擇,例如人生規劃或報讀時的初衷,或者是環境因素,包括大教育裡的職業指導,還有變化的就業市場。
前幾天,某篇報道引起我的關注:三分之一的畢業生,首份工作與學術不匹配。點擊閱讀全文後,發現內容轉述國庫控股研究院發佈的《潮流轉變:繪製大馬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圖》。
ADVERTISEMENT
晚餐後,我打開電腦,登入國庫控股研究院的官方網站,開始搜索全文。在讀完接近兩百頁的報告後,昏昏欲睡的我,想起了幾個畢業生。
第一個畢業生,本科修的是管理學,畢業後卻加入了一家設計公司。不知怎的,現在混成了設計總監。某天,他帶團隊來參觀我任職的大學。閒聊時,他說:他畢業後想加入的行業,就業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他參加了很多面試,都沒下文。
後來,他退而求其次的開始投簡歷給其他行業,反而有回覆。最後他選了一家設計公司,當人事部的執行員,得空時幫忙設計點簡單的海報。後來經過公司幾年的訓練,倒成了專業。
第二個畢業生,是會計系的延畢生。他有一流的口才,卻配了個三流的成績。某天在商場裡碰了面,意氣風發的他翹著二郎腿跟我敘舊,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像極了老油條。
他說,當初好不容易才從延畢的坑裡爬出來,後來加入一間會計所,才發現自己又跳進另一個坑。他後來瞞著家人辭職,加入一家二手車行。因為表現太好,被另一間專賣跑車的公司挖角,現在撈得風生水起。
第三個畢業生,來自電子工程系,然後選修我的創業學。她現在是一間初創公司的合夥人,目前在做關於環保的項目,過幾天要去見幾個天使投資人,所以來找我拿推薦信。
我問她為什麼會放棄本科去搞其他領域的項目,她說,當時報讀電子工程系,是因為有獎學金。她其實一開始就很憧憬創業,後來存了點錢,就和男朋友一起創業。若不行,就回去老本行。
第四個學生,沉默寡言,功課平平,總在我的課裡睡覺,以致我對他稍稍有點後退的髮際線有印象,卻記不得他的五官。畢業後,在我上班地點附近的超市裡當收銀員。
我問他有什麼打算,他聳了聳肩,說超市是他哥開的,算是幫家裡的忙。加上當收銀員很輕鬆,所以打算就這麼做下去。我當時想說,那當初倒不如別上大學,但又吞回肚裡。
學術與職業不匹配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不是一兩個因素就能夠概括。若真要分類,不外乎是個人選擇,例如人生規劃或報讀時的初衷,或者是環境因素,包括大教育裡的職業指導,還有變化的就業市場。
在一個自由市場及民主社會里,職業與本科不匹配的情況不可能降到零。唯一能做的是,避免孩子們糊里糊塗的選修了課程,畢業後才發現行業不適合自己。
不過,如果孩子們在大學裡,體驗到人性善惡,學會對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距離,也明白所謂的交情也包含交易,不再守株待兔的坐等貴人相助;適應系統性的思考能力,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很多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記錄在書本里,對人事物的理解不再只侷限於自己的眼界,而是儘可能以不同的觀點去解釋;體驗到人定勝天是那些已經上岸的人才會說的話,成功需要能力、努力、協力,還有一點點運氣。那麼,這至少也是個收穫。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关于学府举报之事,大家得时刻保持理智,实事求是,才是保护学府的方式。大众越是闻风起舞,老师就越是明哲保身。这道理,应该不难懂。
当法治机制沦为权力的工具,维权者的抗争就成为良知的体现。最近在独中频密爆出的性骚扰事件,反映不只是性骚扰、机制失效,还有维权者在舆论下的正当性。
性骚扰已困扰社会多年,从未根绝过。你若在网络报章里搜索“性骚扰”,整理出来的事件报道,会比你想像中更多,范围也更广。从小学、中学、大学、私立学校、公立学府、购物商场、宗教地点、飞机上、医院里,甚至是警察局,都有案例。
说得直接点,只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曾爆出性骚扰。防不胜防,因为人心最难防。人人都披着皮囊,差别只是身材和五官比例,以及肤色及发质,还有穿搭的风格搭配举止谈吐的气质。而皮囊包裹着的心理,有时候,连最亲近的人都没搞得懂。
所以,每当有人检举性骚扰,社会一方面申讨正义,另一方面检视机制。或许,是法治的社会功能不够完善,造成人的恶意能肆无忌惮。或者,是道德自律的形成机制失效,造成个人的行为准则跳脱社会认可的范围。又或者,两个都有破绽,像一池的浊水把所有人都浑了。
当小群体内的机制失效时,人们只能设法越过机制,直达大众来寻求社会正义。而当这方式成为常态时,结果都不会很好。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一个情况是,社会主导的正义被滥用,就像文革期间的批斗一样,许多无辜的人就因为被某人“看不顺眼”而举报抄家。
另一个情况是,大众的对伸张正义的热情减退,就像赵明福的案子一样,大众给予事件的支持与随着时间而消退的情绪成正比。你说别人见怪不怪,别人还回你大惊小怪。
在网络里陆续出现的学府性骚扰事件,从半岛南部延伸到北部。大众积极的响应给予受害者很大的心理支持,勇敢的为自身遭遇而发声,然后借助来自外部的施压去正视那失效并已形成惰性的机制。
而另一方面,大众积极的响应会否造成有心人士的滥用?讲得直接点,就是借助大众不明事理但却积极口诛笔伐的反应来对付他人的人。我不确定这情况是否已发生,但能确定,这迟早会发生。
学府,是个有辈分之分的地方。老师要维持纪律,老师有各种推动学习的方式,老师也有得扮“黑脸”的时候。不是每个老师都讨喜,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爱的教育。因材施教,很多时候是软硬兼施。
试问有多少老师不曾“得罪”过学生?要知道,失败的教育,也包括老师因为妥协而纵容。妥协什么?妥协于自己的无力,妥协于大众的施压,妥协于老师与学生间的威吓力反转。大众积极的响应会给予受害者勇气去举报不公的老师,而大众盲目的响应则给予加害者机会去滥用攻击严肃的老师。
当机制无法捍卫正义时,人们只能越过机制来寻求庇护。而当机制的社会功能已修复完整时,捍卫正义的主导权还得回归机制。到了那时候,大众恢复第三者角色,继续监督机制,而非跟机制抢事办。
事实上,既然有黑羊,那必然会有白羊。关于学府举报之事,大家得时刻保持理智,实事求是,才是保护学府的方式。大众越是闻风起舞,老师就越是明哲保身。这道理,应该不难懂。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