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相信世上再沒有一種生物能給人類如此多的幻想,那就是蝴蝶。
世界各地的神話故事,民間小說,詩歌,音樂,繪畫,就連穿在身上的時裝彩紋裡,蝴蝶總會一次次在人類創想中展開它超乎想像的姿態。
假如描述蝴蝶的細膩,多會著重於它的飄逸、溫柔、幾乎就等同於一抹色彩流動的風。也有些畫家,喜歡強調它奪目野性的美,那時蝴蝶就變成世上最招搖最炫目的表態。
60年代的嬉皮士,不僅喜歡蝴蝶,更把一份浮游的冥想灌注在蝴蝶身上,歌詞裡,海報上,蝴蝶身上換成片片迷幻色彩,很虛幻地飛起來,或停駐在一朵朵能迷醉神經的迷幻花菇上。
其實,它畢竟就只是昆蟲。假如將一隻蝴蝶的翅膀卸下,那麼它跟蟋蟀也沒太大分別。我就看過蝴蝶被微觀攝影放大的肖像,啊,它真實的臉蛋原來並不美麗,而且還吐著一根長長的舌頭,而能夠被人類吹捧,一切關鍵就在它那一身華衣之上。不僅嬉皮士愛它,立體派畫家,野獸派畫家,甚至抽象畫家,都常把蝴蝶作為生命對色彩宣洩的媒介;因此我們就能常常“看到”不一樣的蝴蝶:立體派的,鱗翅一下子變成幾何塊狀式,像一片鑲嵌著寶石的首飾。甚至,有野獸派畫家把它誇張成一個符號式,就憑著幾筆非常粗糙的任意揮毫,這個蝴蝶符號就超越了蝴蝶本身——我想,除了寫生之外,蝴蝶很早就在人類的繪畫裡轉化為各種憧憬、盼望、宣洩、幻想、以及慾望。
生命與力學的奧秘圖
也有人很關注蝴蝶那雙翅膀的振動,甚至有一派物理學說,認為那看似微不足道的蝶翅悸動,會帶著事物的因果關係。以前就聽過,一場暴風雪的最初動能也許就是源自一隻蝴蝶翅膀的悸動。就算再微弱,就算距離再遙遠,這種蝴蝶效應也能有它最終造成的結果,這其中不僅符合了科學,甚至也有佛理哲學了。反映在繪畫裡,蝴蝶的弱小與振波的漣漪圖形往往就構成一幅生命與力學的奧秘圖。也有一些畫家,利用了顯微視角,把蝴蝶的鱗翅放大並當作是宇宙裡色彩匯合的代表,一眼望去整幅畫猶如滿布重疊的抽象蝶羽,生命變得無比斑斕、璀璨、熱鬧、甚至擁擠。
據說,有八成小孩在小時都會畫過蝴蝶和彩虹,可見蝴蝶的“美麗象徵”是從小就嵌入我們的認知裡的,而這個“美麗”認知也因為蝴蝶的千變萬化,逐漸變成人們的“自由發揮”,超出自然的、神化的、幻象般的,統統都寄託在蝴蝶身上。
在一些AI畫作裡,蝴蝶甚至可以與海水浪花融為一體,化成一幅神秘的美,帶領視覺進入另個超凡脫世的意境。更高層次一點的,甚至超越了海水浪花,可以直接變作交匯的色波,色波發自一個奇點,一層層可以穿透維度,蝴蝶是光,光就是蝴蝶,猶如宇宙裡一個神秘的、尚未解開的暗示。
更多文章: 用舞蹈跟自己談一場戀愛——葉忠文《黃昏之戀》獨舞展 追求極致的音樂享受 創新傳統民樂 吳偉才/竹內棲鳳·創新大師 西北孤鳥/是荒誕劇還是悲劇?——一場美麗的誤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的画作无疑是引人瞩目的;因为它的阴暗,因为它的控诉力,更因为它那股超现实的后文明悲情主义。你一眼就能认定这是个天才,但假如你多看几幅,压力来了,一股近乎对人类文明绝望的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贝克辛斯基1929年生于波兰。或许这年龄的波兰人,仍在一份曾被灭国的余痛中长大,导致他对人世中不平等及权威的压迫有着极敏感的触觉——他对太多自己所能看到的都失望了。
其实他是学建筑的。但他不喜欢建筑,或许建筑学无法抒发他那愤怒与不满的情怀。他也从没受过正式的美学训练,但他却是波兰出名画家、雕塑家、摄影家,这一切都是他与生俱来的才华。
最初他归纳自己的画作属于巴洛克及哥德式——有巴洛克的张扬也带有哥德式的阴暗与严肃——但很快他就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超现实主义,而且是绝对悲情的超现实主义。
其实那个画出“变形时钟”的达利也是个超现实主义,但达利的超现实画作里处处也透露着他的人世哲学观,当然贝克辛斯基也一样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几乎都是阴暗失常的——用天才般的技法,画出最震撼的悲情。
他不喜欢人群。虽然他会在人群里另有“人设”,表现得温和、得体、平和,甚至一点幽默,但他其实真的不喜欢人群,也不喜欢他人凭自己想像去评介自己的作品,所以他从来不标示画作题目。他也不喜欢去看别人的画展,除了画画,就躲在房里写他的古怪超现实小说,也不发表,更别说出版成书了。贝克辛斯基还有一个极为私密的世界,就是他的音乐,从瓦格纳的大块头古典交响乐到BadCo.的重金属摇滚,几乎是一天到晚没有停歇过,他甚至曾经说过:“我能够从这些音乐里看到世上正在纠缠的一切”,他创作的时候,什么音乐都好,一定在身边响着。
他的画作,揭露式地画出生命的卑微、宗教的虚伪、权威的霸道、激情的沦落、灾难的无情,人心的腐烂,每一幅画,无论布局、色彩、线条,手法都是那么地高超细致,无论是第一眼还是靠近观察,他画作的气势,诉求,冲击,都那么地直透人心,震撼度常常让人难以招架,但老实说,那不一定是一次次愉快的体验。
艺术与悲剧的人生
然而更诡异是,当有人询问他“阁下的画作为何总是那么灰暗绝望”时,他回答竟然是:“怎么?你们觉得灰暗绝望?我自己倒觉得它们都挺幽默的。”
1977年他搬回波兰首都华沙时,甚至就在家里后院把自己一整个系列画作尽数烧毁,并且连这系列的任何资料或草稿都不留下来。
90年代他也开始跟电脑数码搭上了,更加变本加厉,那种超现实绝望更为淋漓尽致。
1998年,他妻子离世。第二年圣诞节前夕,他唯一的儿子利用毒品来自杀身亡,尸体还是老贝克辛斯基自己发现的。
谁都不清楚这位老人最后几年如何生活。他在华沙也算颇有名气,生活应该是过得去的。2005年的2月,他在家里被发现身中17刀身亡,刀刀致命,死时76岁。最后抓到凶手,原来是一位多年好友的儿子干的,很年轻,才19岁,原因是借钱不遂。这小子想借的数目其实只约为100美元。
人生无常,有时,甚至失常。或许一切皆有无法解释的因果,但对于一位才华如此精彩的画家,我们不禁想问:怎么他一生里,就只能看到人类世界里的阴暗面呢?
更多文章: 新生代鼓声 震慑人心激荡舞台 西北孤鸟/《鞋匠精灵》:环保童话的现代突围与叙事迷思 演员歌手传授平衡之道——《休。启2.0》音乐祭系列分享会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