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导航

|
发布: 9:00am 11/03/2024

方言

兴化话

汉语方言

方言展

方言说故事

海南话

潮州话

福州话

客家话

福建话

粤语

马大

教育

讓方言留下印記 中學生也能用方言說故事

报道:本报 梁馨元;摄影:本报 林明辉

2024年1月,馬來亞大學中文系舉辦“第1屆全國中學生漢語講故事比賽”。校園中,各路方言聲此起彼落;以馬華散文為朗讀文本,15位晉級決賽的參賽者以粵語、客家話、福建話、潮州話喚醒方言魅力。
籌委會主席兼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楊迎楹表示,方言背後承載根深蒂固的文化,有的是地方情感,也可能是群體記憶。而方言研究者總是不停追趕時間——在它們消失以前,是否可以記下些什麼?

ADVERTISEMENT

方言展現地方與群體歷史

早期先輩中國南來,說的就是各地方言。而經過長時間生活,語言會產生變化;不僅記錄了大量歷史現象及地方習俗,同時也反映人們的思維模式。

方言,彷彿一個地方的有聲歷史,如山歌、戲曲,在它們快速消亡之際,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作為方言語言學的研究者,楊迎楹表示最迫切想做的即是把它記下來。

她談起方言調查的經驗,小至個人,大至一個地方的語音系統都有不同的方式。她的碩博論文研究北馬閩南語,“有一次去吉打一個小村落,發現他們說一種偏泉腔的福建話,當地人稱作老福建。我很好奇為什麼還能保留至今?”

楊迎楹表示,儘管可見方言正往下坡走,但推動方言並不意味著要極力維護避免丟失,而是在它們消失以前,至少將其記錄下來。
楊迎楹看來,如果小孩在一個語言環境中成長,方言會自然習得,而不是在壓力之下學習。

於是他們透過口述歷史,得知當初該地沒有陸路交通,河流是唯一通道。“當地人如果要從該地去到市中心做生意,帶著貨物上船到市區販售幾天,再把新的貨物帶回來,往返一週就過去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不方便,導致他們較少外出,方言才得以保存。”研究方言對楊迎楹而言,“有時候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地方,或一個群體的歷史。”

而方言最大的對手是時間。一個年長的人,一天過去又老去一些——“你能不能趁這些人還在的時候,記下一些東西?”她提出這樣的疑問。

主辦方希望能夠推動方言的文化和語言美,將其再次帶回社會。
漢語方言展源於馬大中文系開設的“漢語方言學”課程,同時在TERG的教學推動研究項目中成功申請到研究經費,結合而成的漢語方言活動。

廣邀方言發音人,舉辦記音成果展

別再說年輕人不懂方言,參加“第一屆全國中學生漢語方言講故事比賽”的學生們,大部分都能掌握一種以上的方言。好比父親是潮州人,母親是福建人的吳康仁,同樣因為從小習得而能說一口流利的潮州話與福建話。

活動當天,漢語方言展還有其他環節增色,如漢語方言展覽、表演嘉賓乙狼、張盛德帶來福建話創作朗誦與演唱。而楊迎楹在致辭中表示,此次漢語方言展源於馬大中文系開設的“漢語方言學”課程。

“看到社會越來越認同方言和華人文化的傳承,甚至開始有一種危機感,許多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夠說方言,我們也覺得學術不應該再等了,加上得到馬大教學強化研究補助(TERG)的經費,最終促成了這次的漢語方言活動。”

課程中,他們邀請了數位來自社會能說不同方言的人,包括海南話、粵語、客家話、福建話等到課堂發音,讓學生學習使用國際音標記音,展覽便是部分成果。

語言學會根據語音之間的差異,將語言進行劃分——我們常知道的有客家話、廣東話、福建話等等……但在語言學裡會分得更細。

不同年齡階層的方言使用情況

1980年代至2000年代,馬來西亞民間團體推動“多講華語,少講方言”運動,還深刻地烙印在我們記憶中。小學期間,課堂上禁止說方言,否則被記名扣分,這些也是此次參賽者對於方言的印象。

楊迎楹則表示,這個運動有其時代因素,在多種方言之間採用華語作為共通語是一個折中方案。

而漸漸的,當方言退位並疏於使用,萎縮的情況便也加速。她提出研究結果顯示,如今全馬各種方言的使用情況,在不同年齡階段皆有別。

  • 老年:普遍上能說一種流利的方言
  • 中年:因與不同籍貫的人一起工作而擅長多種方言
  • 青年:隨著年齡往下,掌握的程度也越低

中年人能掌握多種方言,原因就在於語言的使用對象較為廣泛。“比如父母、鄰居、親戚都是不同方言群的人,方言是他們溝通的媒介語。但可以看到,當他們與自己的小孩說話,大家趨向於轉為華語及英語。”

而這樣的現象,則似乎與語言的實際價值息息相關——華語及英語能應用在學術之上,經濟價值也更高,方言的學習便也逐漸退位。

“我們雖然不認為語言有優劣,可是使用者在心理上會分辨哪一個語言的實用性更高。”

張盛德(左)與乙狼在詞曲創作上合作已久,以閩南語為創作媒介語,歌聲真摯動人。

在語言環境中,方言可自然習得

普遍上,家長或許認為方言作為一種語言,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但在楊迎楹看來,“如果說成人學習語言,就有點像我們在大學要修一門外語,花時間去了解語法、詞彙。但在一個家庭裡,如果本來就存在方言,是一個自然的語言環境,那麼實際上在這個情況下是‘習得’,而不是學習。”

好比演繹蔡曉玲散文〈末路花開〉的朱凱煊,家人都在說方言,正是在一個自然的語言環境之下習得。他笑說:“一出生從小聽到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在講,除了客家話,也會講廣東話。”

以客家話朗讀現代散文,朱凱煊一開口便烘托出現場氣氛。對他而言,“客家話相對來說比較粗魯,但也很有感情。”尤其這篇文章的內容圍繞在城市人塞車的日常——“偏幽默風,講述塞車的惱人情緒,這不是誰都經歷過嗎?”

 
朱凱煊,尊孔獨立中學,朗讀文本蔡曉玲散文〈末路花開〉。

語言環境會讓一個人在自然、無壓力的情況下習得某種語言,“更有研究證明,孩子在7歲以前同時聽多種語言並不會混淆,反而會對語言更加敏感,更有利於表達。”

而來自尊孔獨立中學的李芷瑩,從小在長輩的鼓勵下學習方言,擅長廣東與福建話。她以粵語朗讀馬華作家伍燕翎散文〈歸去的風〉,與其他情感外放的演繹不同,文章講述作者離世的母親,她的朗讀也較為內斂穩重。

李芷瑩坦言,“方言從小學起並不難,因為聽家裡長輩講,自然而然就會了。但如果中途要重新學新的方言,想必會比較挑戰。”

對她來說,學習方言除了增加一門語言優勢,也能加強與家中長輩的連結。“在比賽中,聽到參賽者用福建話來朗讀,突然會覺得親切,就像從前跟家人講話一樣,”她說。此次漢語方言講故事比賽,也多少增強了年輕人使用方言溝通的意願。

李芷瑩,尊孔獨立中學,朗讀文本伍燕翎散文〈歸去的風〉。

增強凝聚力,打破隔代親隔閡

方言最大的魅力在於凝聚力,尤其是隔代親。從小,吳康仁與奶奶說潮州話,因此感情特別要好;反觀其他兄弟姐妹因無法以方言溝通而稍有隔閡。除了家人之間,他也看重未來工作上的交流,即使身處異地,一口流利的方言也能拉近鄉親間的關係。

來自日新獨立中學的吳康仁,以潮州話朗讀陳宏量散文〈老茶室紀事〉。他說:“我和老師的關係比較友善,好像朋友一樣。在學校,有時他們用福建或潮州話跟我溝通,我也用同樣的方言對答。”

吳康仁,日新獨立中學,朗讀文本陳宏量散文〈老茶室紀事〉。

校方找來專業語音人士調整發音,而平時就有在使用福建話的吳康仁,直到參與了這次比賽才曉得正確音準,整體上加強了學生的方言水平。

方言講故事比賽獨特之餘,對於參賽者而言挑戰固然不小。吳康仁回憶起籌備的過程中,“慢慢一個一個字地翻譯,來到決賽我們可以自行改稿,意思是把書面語改成口語,之後還要調整每個字的發音。”

評審陳詩蓉也認為,此次比賽的另一個難度,是把朗讀文本從書面語轉換為口語。“如果轉換得順暢,聽眾能更容易接收,甚至每個方言的語氣助詞都不一樣,當學生把語氣助詞適當融入演繹,輔以語音與語調,故事能呈現得更豐富,”她說。

評審葉佩詩(右三)表示,學生的方言需要經過內化才能表達得更自然,並且根據自己的情緒起伏,念出輕重的層次,才不會顯得生硬。
冠軍葉愷妮(右二起) 、亞軍朱凱煊、季軍周靚瑜與潘碧華(右一)及楊迎楹(左一)合影。

誰的方言才標準?語言最大功能是溝通

方言是否有標準?單是檳城與柔佛的潮州話就有極大差別,那誰才是真正的標準?評審講評中陳詩蓉也表示,以閩南語為例,中部與北部的發音都不一樣;但評審團與主辦方達成共識:“語言的最大功用就是讓人明白,因此只要參賽者能自然表達即可。”

楊迎楹認為,只要語言達到溝通的目的,就能實現它的功能。“我們會說標準,很多時候源於我們對華語的概念——要說一口標準的華語?”

但在方言裡,她說:“只要這個群體都能理解,在該群體當中就是一個標準。”

第一屆全國中學生漢語方言講故事比賽全體得獎者、主辦單位及評審合影。後排站者左起為楊迎楹、吳小蘭、陳詩蓉、潘碧絲、葉佩詩、周靚瑜、葉愷妮、朱凱煊、潘碧華及郭紫薇。

更多新4位地貧女孩 用音樂傳遞希望
非一般體驗 高中生實際際參與大學科研
【巴剎實驗場01】以藝術激活 閒置10年公共空間
【巴剎實驗場02】雨水感知裝置藝術   以綠植凸顯漏水問題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