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活力名家

|

豪古一派

|
发布: 8:00am 12/03/2024

林家豪

豪古一派

龙门石窟

法相庄严——龙门石窟佛教造像

佛像来源

健驮逻

古阳洞

宾阳洞

奉先寺摩崖石雕

林家豪/法相莊嚴——龍門石窟佛教造像

作者:林家豪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堪稱皇家石窟寺藝術的典範。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

洛陽龍門石窟。

近幾個月因緣際會,有幸受邀出席一些與佛教文化或藝術相關的活動,又碰巧手上正在研究一批明朝中期的佛教水陸畫,讓我對佛教造像藝術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記得有一次,其中一位朋友就問及佛像的造型從何而來,是不是都有固定的樣貌或規定?

ADVERTISEMENT

佛教是由古印度北方迦毗羅衛城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在公元前6世紀所創立。但佛本無相,所以佛教最初是以符號來象徵佛陀,而不是藉由偶像來表示。那現在我們常見的佛像來源是哪裡呢?答案是健馱邏(又寫成“犍陀羅”)。

受希臘文化影響開始出現佛像

健馱邏,是一個位於現今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北部的古印度國家,歷史上一度是古印度與波斯之間的交通要塞。由於位處戰略位置,所以健馱邏曾被波斯佔領,後來被打到東邊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亞歷山大大帝雖然是馬其頓人,但非常崇拜希臘文化,所以所征服之地他都會將希臘文化藝術傳入當地。這種特殊的環境下,篤信佛教的健馱邏當地開始出現模仿希臘雕像而創造的佛像。

深目、高鼻、薄唇、波浪捲髮,身著希臘式長袍,是典型的健馱邏佛像。(現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當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像也隨之傳入,但其外觀也從早期的希臘化,漸漸西域化,最終中國化。

在魏晉以後,南北朝的佛教獲得空前的發展,為後來盛唐的佛教全盛時期建立基礎。尤其是在北朝,佛教深受五胡政權的喜愛,上至皇帝,下至民間,都熱衷於信仰佛教。

借開窟造像發願、累積功德

再加上當時流行信眾發願建造釋迦、彌勒、觀音等雕像,為父母、妻子、自己或家族累積功德,用來實現現世利益或來世願望。因此,從這段時期開始中國北方地區流行開窟造像,包括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都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代表作。今天,我們就以北魏皇家主持開鑿的龍門石窟為例子,讓大家認識中國佛像的演變。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山西平城遷到河南洛陽,並開始開鑿石窟。從北魏到宋朝的四百多年間,龍門石窟陸續不斷有各種大規模開鑿活動,其中以北魏和唐朝的規模最大。龍門石窟現存洞窟超過2300個,碑刻題記2800塊,佛塔60多座,造像近11萬尊。最具代表的石窟是古陽洞、賓陽中洞和奉先寺。

古陽洞位於龍門山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北魏孝文帝為3年前病逝的祖母馮太后開鑿的功德窟。同時,也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地面呈馬蹄形,主像是釋迦牟尼,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端坐在方臺上。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洞窟中的大小佛龕多達數百個,雕造裝飾十分華麗。

古陽洞。

另一個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就是賓陽洞,是北魏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開鑿的功德窟。賓陽洞開鑿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但只完成了3個洞穴中的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了唐朝才完成。

賓陽中洞平面為馬蹄形,中央雕刻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石窟正壁是五尊石像,釋迦牟尼居中端坐,弟子迦葉、阿難和文殊、普賢菩薩分列兩側。釋迦牟尼像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身著寬袍大袖袈裟。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后禮佛圖》;第四層則是十神王浮雕。

賓陽洞。

第三層的《帝后禮佛圖》雕刻了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養行列,反映當時宮廷的禮佛活動,製作精美。而且這組浮雕與受印度風格影響的雲岡石窟浮雕不同,融合了更多中國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然而可惜的是,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遠東部主任普愛倫通過北平古玩商人勾結土匪將這組浮雕偷鑿帶走,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本來是一組的《帝后禮佛圖》,如今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卻分隔在美國兩座城市。
龍門石窟,皇家石窟寺藝術典範

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一定是。奉先寺開鑿於唐高宗與武后並稱“二聖”時期,為當時的皇家寺院。整個石窟氣勢宏偉,長寬各30公尺,共有九尊大型石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是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這座佛像通高17.14公尺,頭高4公尺,耳朵長達1.9公尺,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一雙眼睛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樑,小嘴長耳,露出祥和的笑意。身著通肩式袈裟,圓融和諧,安詳自在。整尊佛像看起來像是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同時暗示了武則天的信心。盧舍那大佛左右兩側是大弟子迦葉、小弟子阿難,兩位雍榮華貴的菩薩,兩位英武雄健的天王和兩位咄咄逼人的力士石像。

奉先寺摩崖石雕。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堪稱皇家石窟寺藝術的典範。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以豐滿為美,所以唐代造像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兩個朝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也反映出佛像造型逐漸融入中原風格的演變過程。

總的來說,魏晉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華貴、宋代的典雅秀美,奠定了漢傳佛教中佛教造像的基本法則,成為我們現代人大多數對佛像的固定印象。

相關文章:
林家豪/龍行龘龘·疊字宇宙
阿薊/像極了湯泡粥的Moi sup
梁靖芬/有意思
李系德/“貴价芝”九層糕與雀仔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