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东西

|
发布: 7:00am 12/03/2024

东西

铁丝篮子

曹明志

“织铁”工艺

捞面漏勺

蛋篮子

铁丝艺术品

手艺人

The Heritage Baskets

手工制鐵絲籃子 就快絕跡的傳統手藝

报道:本刊 陈星彤、摄影:本报 林明辉、视频:本刊 林芷桑

在你我的童年裡,是否有這麼一個裝著雞蛋的鐵絲籃子,承載著家的記憶?隨著需求不再,手工制的鐵絲籃子漸漸走入歷史。為復興這門沉睡已久的“織鐵”工藝,留下父親生前的好手藝,曹志明醉心專研,成功將鐵絲籃子昇華成藝術。

ADVERTISEMENT

曹志明作品∶碗籃子。(圖:受訪者提供)

66歲的曹志明,來自森美蘭的文丁小鎮。文丁小鎮因為盛產錫米,在19世紀聚集了許多中國勞工,如今仍然存在的百年客家村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是“大戶人家”,生很多孩子。曹志明的父母育有13個子女,養家餬口不易。其父親曹友在從事水泥工之餘,也製作鐵絲籃子填補家用。同時,他也接下同鄉的請求,製作“撈麵漏勺”賣到吉隆坡茨廠街。

“這些漏勺用了3至6個月,就要換了,做餐館的梁師傅,都會跟茨廠街的雲吞麵檔幫我父親接訂單。在六七十年代那時,我們是馬來西亞的供應商之一。”

當時,在兄弟姐妹排行中間的曹志明,十來歲便擔起老大外出工作的責任,照顧家中幼小、幫手父母的“織鐵”外快,“我會幫忙撿鐵線、量尺寸,但還沒有真的做籃子。父親怕我做不好賣不出,浪費。”

曹志明握在手上的籃子,是他母親生前的作品,同時喚醒他對此工藝的記憶。
曹志明表示,父親生前的作品很多不見了。手上的作品分別是父親(左)和母親(右)生前的作品,由於無法找到同樣材質,目前暫時無法復刻。

靠編制漏勺,15歲積攢1萬5千積蓄

直到父親轉職當承包商,改由曹志明為梁師傅編織漏勺,前前後後也有10年的時間。

回憶起年少時的勤奮,他說:“一開始也是為錢,小時候家裡窮,我想成為百萬富翁。但我還是小孩,喜歡去打球、抓小鳥。訂單卻越來越多,做也做不完啊!”即便如此,當看到錢入賬,他又忍不住開始編織漏勺。

曹志明靠著製作撈麵漏勺,在15歲那年存了1萬5千令吉。

靠著這門織鐵手藝,曹志明短短5年內聚集一筆錢,讓他能前往大城市深造,“70年代,我15歲中學考完試,手上差不多有1萬5千,可以買3間屋子。家裡沒有人知道我賺那麼多,因為我也沒有大花(錢),只是在家裡弄鐵。”

重拾織鐵手藝,從“蛋籃子”開始

三十餘年過去,五六十年代拿來裝雞蛋、肥皂的鐵籃子不再有需求,這門手藝就這樣塵封在歲月裡。直到母親蘇梅的生命來到晚期,曹志明才重新與織鐵手藝產生連接。

“媽媽晚年患上老人痴呆,我們擔心她亂跑,買了銅線給她編織。”拿起桌上未完成的蜘蛛網狀銅線製品,他接著說:“她的手其實也無法出力,在離世前只做了十多個。”後來,他編織鐵籃子作為結婚禮物送給侄子,喚醒家族間的回憶。於是,曹志明決定復興織鐵這門沉睡已久的手藝。

曹志明母親蘇梅生前在椅子上編織籃子。蜘蛛模式織網方式,是她發明的。(圖:受訪者提供)

曹志明的工作室位於住家後方的小院子。百年櫥櫃裡,一卷卷的鐵絲和銅線在裡頭。在那之上,堆積一個個未完成的鐵絲籃子,都是曹志明的心血。從前隨處可見的鐵籃子,他只能找手足借,“早前搬家的時候丟了很多,你看這些工具就是我爸爸的,也是從我哥哥那邊借來的。”旁人眼中看似生鏽的剪刀,卻是曹志明的寶貝。

百年櫃子放滿鐵絲和鐵線。不同材質增加製作的時間和難度。
桌上擺放鐵錘、鉗子、剪刀等工具,部分是父親留下的。
曹志明表示,使用銅線雖然不會生鏽,但價格比起鐵絲來的高。這些銅線在市場上得來不易,是從壞掉的摩托車出中取出。

“一個鐵絲籃子要花上兩天的時間,很多時候我做到一半就放棄了。”畢業於馬來西亞藝術學院(MIA)的曹志明,對美感有獨特見解,對自身更有要求,“洞與洞之間的縫隙,我都要量,不然講求對稱的籃子歪掉人家不喜歡。”

曹志明一人的鐵絲籃子工作室,無法量產。很多時候,他對於作品不滿意,便不會再繼續完成,將其放置一旁。

憑著兒時在一旁觀看父親織鐵的記憶,製作出回憶裡的“蛋籃子”(THE DÀN BASKET)。為了讓更多人熟悉織鐵手藝,他選擇到藝術市集擺攤,“意外地,我獲得很好的反饋。外國人都很喜歡,買了我的籃子當作手提袋就走了。”

右邊是曹志明最開始模仿父親的作品,左邊是經過上漆等步驟的鐵絲籃子,看起來更復古。
鐵絲籃子上提供開關的小功能,是父親設計“蛋籃子”的巧思。

作品不怕被抄襲,有自己的靈感故事

從最初50令吉的售價,到如今能賣到上千的價格,曹志明為市場懂得欣賞這門手藝感到開心,“這些都是我親手做的,全世界只有一個。我也不怕有人抄襲,因為他們沒有我的故事。”

問及會否擔心這門手藝被高科技取代,曹志明表示:“我相信機器能做出來,甚至更完美,但完美的就不是藝術了。”
除了籃子,他也嘗試製作一些廚房用具,讓人們做居家擺設。

說到一半,曹志明轉身拿起鐵絲,現場示範。他得藉著指尖的力控制間隙大小,看似柔軟的絲,轉動起來不如想像中容易。為了不讓籃子過於單調,在手柄處加上花紋,他使用鐵鉗轉動鐵線,施力轉了幾圈才成功,“雖然我三十多年沒做,但手指肌肉很快適應,人家都說我是天生的。”

“噠”的一聲,他將鐵線剪斷,完成籃子的一小部分。

曹志明示範如何使用鐵箝彎曲鐵線。
使用錘子將鐵線封死,形成一個圈,製成鐵絲籃子基底。
為增加鐵絲籃子的設計感,曹志明使用鐵鉗轉動鐵線,轉了幾圈才成功。
在完成每個作品後,都會標上編號做記錄。

為推廣鐵絲籃子,製作工序繁瑣仍不放棄

“最開始時,我是100%抄我爸爸的設計,但久了開始很悶。慢慢地,就做出自己的風格。”有別於蛋籃子,曹志明家中的櫃子上還有碗狀、燈籠模樣、捕夢網款式的鐵絲藝術品,設計更多元。

曹志明作品∶生產力籃子。(圖:受訪者提供)
曹志明作品∶燈籠籃子。(圖:受訪者提供)

問起從編織到製成成品的過程有多少?他透露:“大概還要經過5至6個過程。”做好的鐵絲籃子仍不能展出,得經過逾千度的大火燒,“燒也需要技巧,你燒太久,它的鐵線會斷。”隨後,鐵絲籃子還得塗上一層防鏽保護。風乾後,曹志明會再為籃子油上一層漆,從父輩那時的銀到現的暗灰,“人家看到會更有懷舊感。”

拾起手藝人的身分,已有4年的時間。為了留下屬於曹家的回憶,他的女兒在社交媒體開設名為“”的頁面,記錄關於這門手藝的故事。

而放置在曹志明家中的鐵絲籃子,從小到大擺放整齊,“我計劃在未來成立一個博物館。”他接著說:“其實這個東西賺不到大錢,我只希望每個人可以更關注、把它保留起來,因為馬來西亞屬於華人的手藝很少。這才是我做The Heritage Baskest的意義。”

曹志明家中擺滿大大小小的鐵絲籃子。未來,他希望能夠成立鐵絲籃子博物館,讓更多人知道這門手藝。

點擊鏈接觀賞視頻:

【視頻】近乎絕跡的手藝 曹志明純手工編織鐵絲籃

相關文章:
微盆景/把高山大樹濃縮成指尖園藝賞玩
手作達人陳振耀/​巧手捏出超可愛仿真袖珍舞龍舞獅
現實中無法養貓,藉貓文創撫慰失落的心
像麻將聲的機械鍵盤?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