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两块半的传统咖啡有人嫌贵,连锁咖啡馆25令吉一杯却喝得津津有味,是外食成瘾?还是消费能力的差距?
每个人的财务状况不一样。
ADVERTISEMENT
有的人需要月费2万,才能舒适生活;有的人只要2500令吉。有的人斥资数十万以公寓等值价格买辆电动车,当作周末出街代步的“玩具”;有人视为必需品,借到尽供款9年,算准利率谨慎消费,最低贷款额度买辆国民跑车。
有网民发帖说在槟城夫妇俩需要月入2万令吉才能负担起一个家庭的舒适生活。网络上哀叹的也有,看好戏的更多,也不乏看看自己的收入进去留言说:我可以死了。死倒是不必,大家都是打工人,只为了努力加餐饭。有些人是舒适生活,更多人是努力求生存。先是生存,才能追求舒适,目标不一样,着眼处也就自然不同。
T10和B50的分别是选择的余地。就像T10可以轻松购买电动车,享有税务优惠,B50的“首选”国民汽车,更多的原因是考量价格后,“只能选择”特定品牌或车款,以免为生活造成过多的开支负担。这些首选并不是真的喜欢,而是有着价钱的考量。别说撇开价钱会怎么选,对于B50来说,被撇开的价钱才是最关键因素。
至于那些去茶室喝什么不喝什么的课题,很多时候消费力也是因素之一。一般打工人的工作午餐,通常到茶室解决,一碟鸡饭或单座主食,再来杯消暑冰唐茶/雪茶/茶雪/霜角茶,就是最基本消费的工作日午餐了。
至于更节俭的方式,可以去吃已经不经济的杂饭,胜在用一个价格吃一餐,茶水和汤水任用,还可以捞点汤料感觉“赚到”。既不用为了顾及店家成本消费饮料,也可以尽量控制消费。
上茶室吃饭不点饮料是穷么?倒是不至于。否则茶室业者就不会控诉咖啡馆的价格比茶室高一大截,但人们却乐于消费。
茶室月租过万听起来很高,却比不上连锁品牌咖啡馆的代理费。人们乐于在咖啡馆多花钱消费,是追求舒适度,而不是茶室的工作餐粗吃粗饱。
都在说转型,茶室两块半的传统咖啡有人嫌贵,连锁咖啡馆25令吉一杯却喝得津津有味,是外食成瘾?还是消费能力的差距?
那么多年来,人们总是一边骂一边看着涨价一边消费,就像老板们总是抱怨没生意、赚不到钱,却年年涨价默默买进多少房地产。
就像一块钱的唐茶,店家不愿卖,要卖利润空间更高的“凉水”。这是业者的经营手法和成本考量,消费者觉得不值得可以另做选择,无需多争议,市场自然会被调整成最配合消费群体的状况。
唐茶的存在,除了让顾客应酬店家的最低消费,也照顾到不喝含糖饮料的消费者。若是市场上都嫌弃这份蝇头小利,冰开水没得点,冰唐茶也没了,在炎热的天气之下,难道只能喝通常有加糖的“凉水”?往后若是一公斤糖涨价20仙,恐怕一杯凉水也要跟着涨20仙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