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本来是用于团结各族的最佳工具,但政治人物为了本身的政治利益而故意炒作,引起族群间的纷争。我们能做的是向友族同胞示好,解释情况,不要让政客有机可乘。
马来西亚被誉为美食天堂。虽然邻国新加坡常常与之较量,但有很多来自狮城的朋友都知道,就连新加坡人,都会常常到马来西亚各地品尝美食,有些甚至比马来西亚人更了解哪里美食最好吃,甚至是新加坡的马来人也会来马来西亚品尝马来美食。
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马来美食的由来,与邻国重叠,这不容置疑。因为数个世纪前,马来群岛的文化是互相融合,但很多区域的边界线与今天不同。曾经属于泰国的区域今天是马来西亚的领土,曾经是马六甲王朝的部分,今天是印尼的省分等等。因此,从椰浆饭到沙爹,很多马来群岛国家的人民都说不清源自何国。
还有部分马来美食,是清真化其他族群的美食,如鸡饭、炒粿条(原是华裔美食)、汉堡(原是西方美食)、冬炎(原是泰国美食)等等。
而华裔美食的由来,则多是改良来自中国的美食,加上本地元素如福建炒面、炒粿条、鸡饭等等。有些则是自创的美食,如福建虾面、咖喱面、捞生、肉骨茶等等。
先谈谈改良自中国的美食,最出名的是鸡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直对鸡饭源自何国,有所争议。我曾咨询国际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据其研究,“海南鸡饭”的由来比较倾向新加坡。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来自海南的厨师移民至新加坡,为了方便售卖食品给在新加坡港口工作的劳工,就以沿街兜售食品的方式创造了海南鸡饭。
厨师用肩膀挑起两个篮子,一个放满鸡肉,一个放满油饭粒。在港口工作的劳工付钱后,一手抓着鸡肉,一手拿着数粒油饭就吃了,不使用碗碟减少成本。这种鸡肉的烹饪法与海南文昌鸡相似,差别在于文昌鸡是水蒸,而鸡饭则是水煮过冷。
说到肉骨茶,蔡澜先生认为这源自马来西亚不容置疑。“bak kut teh”的“teh”字,其实一开始指的不是茶,而是发明者的名字。
至于是什么名字,闽南语“teh”同音字甚多,很有可能是“地”、“德”,或者其他字。食品方言名字的诸多译音写法不稀奇,在广东“馄饨面”粤语的念法,与“云吞面”一样。所以有些地区称之为“馄饨面”,有些称为“云吞面”。后来,肉骨茶被俗称为“茶”,因为用料方面用了中药,虽然没用上茶叶,但是中药是和闽南语“teh”最相近的词汇,因而被沿用。
当时在巴生港口的华裔劳工买了这些便宜的药材,加上猪肉贩便宜售卖的猪骨,以便宜的成本熬制了这种美食,因而得以普及化。这种美食,也被新加坡和泰国华裔引入他们的国家,而且还被清真化以供友族同胞享用。
同样的,咖喱面是中国面条食材加上本地娘惹咖喱合成的美食,虾面则是日据时期,被迫供应虾肉给日本军人,剩下的虾头虾壳与猪骨熬制成汤配上面。这些都是马来西亚才有的华裔美食。
马来西亚的美食文化,与政治时不时会有挂钩,除了与邻国争美食来源,现在就是吵被列入文化遗产的美食清真还是不清真。
这一方面,我在本身的社交媒体用国语解释,很多华裔的食物可以清真化,譬如肉骨茶,没有特别提到“猪”这词汇,指的是“肉”。虽然在我本身的社媒受到友族的批评,但还是有一大部分同意我的解释而缓和这个由政治人物带起的争议。
友族同胞若是对“肉”代表“猪肉”这个字有异议,而非认同肉骨茶可以被清真化,那么在很多马来餐厅都有售卖的“猪肠粉”则出现矛盾。
同样的,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非清真的“椰酒”列入其中。椰酒是沙巴砂拉越土著文化重要的一环,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弹。这也恰恰证明了不一定所有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一定要清真。
但除了这个课题以外,友族同胞对其他与宗教没起冲突的华裔美食非但不抗拒而且还很支持。华裔穆斯林和中国穆斯林开设的餐厅门庭若市,而且鸡饭、酿豆腐、广府炒(被谐音为“功夫炒”)、炒粿条等等,已经成为马来餐厅不可缺少的食物。
美食,本来是用于团结各族的最佳工具,但政治人物为了本身的政治利益而故意炒作,引起族群间的纷争。我们能做的是向友族同胞示好,解释情况,不要让政客有机可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