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3日綜合電)一項新研究顯示,科研人員能利用人工智能工作輔助開發原創新藥,成功實現一款候選藥物早期研發降本增效,並在一期臨床試驗中取得理想結果。
新華社週二報道,這是一款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小分子候選藥物,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生物醫藥公司英矽智能領銜的團隊,利用AI藥物發現平臺Pharma.AI篩選靶點,並設計藥物。
ADVERTISEMENT
IPF是一種原因不明,以瀰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結構紊亂最終導致肺間質纖維化為特徵的疾病。
優化靶點和化合物選擇
科研人員與平臺反覆互動,給予平臺正向或負向的反饋,不斷縮小潛在靶點和化合物分子結構篩選範圍,優化靶點和化合物選擇。據介紹,英矽智能基於該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來積累的大量數據來建立了Pharma.AI平臺。
研究論文作者之一、英矽智能研究員趙衡說,針對科研人員關注的病症,Pharma.AI可以分析多種數據和生物通路,以篩選出相應的潛在靶點,再根據選定靶點列舉分子結構。該平臺還可以“反向”篩選,針對已知分子結構列舉相應的作用靶點和適用的病症,通過“老藥新用”等策略縮短新藥研發流程。
論文第一作者、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介紹說,在這款候選藥物進入臨床前,研究團隊歷時18個月共生成78個候選化合物。相比傳統制藥方法,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研發效率顯著提升,而成本大幅降低。
首款AI創新藥物試驗中
目前,這款候選藥物正在中美兩國同步展開兩項隨機雙盲對照2a期臨床試驗,有望成為首款作用靶點與化合物分子均由人工智能平臺發現且研發成功的創新藥物。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亞歷克斯·扎沃龍科夫說,醫藥研發是需要全球共同應對的挑戰,這項研究讓人們可以更深入瞭解以科學數據為支撐、用人工智能發現和設計新藥的成效。
這項研究已刊發在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科研人員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阿聯酋等國。
中測試腦神經外科醫生AI助手
另據彭博週一報道,未來幾個月,中國將在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七家醫院測試一款神經外科醫生的人工智慧(AI)助手,這是該國政府支持運用AI技術的眾多舉措之一。
中國科學院旗下一家香港機構週一推出基於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META-US)大型語言模型Llama 2.0的AI模型“CARES Copilot 1.0”。該中心執行主任劉宏斌表示,研究人員透過論文、醫學期刊和手冊對該模型進行培訓和微調,使其成為一種醫生的手術顧問。
報道指出,中國果家機構正在加入民間企業,以OpenAI的ChatGPT模式開發本土AI。去年8月,中國科學院的“紫東太初”(TaiChu)模型市首批獲准公開推出的服務之一。這項技術被認為有可能徹底改變從診斷到個人諮詢的各個領域。
研究人員週一表示,總部位於香港的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使用大約 100個圖型處理器(GPU)來訓練其以醫療保健為重點的模型,這100個GPU平均分配給輝達(NVDA-US)的A100和華為的昇騰(Ascend)910B。
研究人員希望這個被稱為“CARES Copilot 1.0”的AI機器人能根據100多萬份學術記錄來回答問題,而且該模型還能觸理診斷數據,例如核磁共振、超音波或電腦短層掃描,以及圖像、文本和音訊。此外,研究人員還希望最終這個AI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例如警告醫生不要進行有風險的手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