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罗士打也保留肉骨茶单纯单碗的版本,只是加卖炒鱼。酱料也不同,味碟里放蒜米、青辣椒、黑酱油再淋上少许酸柑汁,用来点肉吃。酸柑汁的酸让味道变得鲜明,店家说受泰国饮食影响而使得当地人也偏好酸辣味,因此发展出加酸柑的版本……
ADVERTISEMENT
过了槟城,我与朋友一路开车向北,往吉打州的双溪大年(Sungai Petani)、莪仑(Gurun)、亚罗士打(Alor Setar),再到玻璃市的加央(Kangar)、巴东勿刹(Padang Besar),到了马泰边境而后折返。
跨越边界固然有意思,然而过渡带饮食的渐层色彩更吸引我,我发现北马的泰味有3大类渐层表现。
北马泰味3大类渐层表现
一种是华人受泰国味影响而产生的改变。我在亚罗士打,一家华人所经营的知味肉骨茶,这家肉骨茶汤底有浓厚中药香、汤色黑,把两三款猪肉部位放入一碗里并撒上剁碎的香菜。
我采访过巴生肉骨茶老店,店家说祖辈做肉骨茶很单纯,一碗肉骨茶配一碟饭,如今巴生老店德地也还保留这个样态,后来随着经济发达、店家竞争,才发展出猪肉部位与菜式越来越多样,而亚罗士打也仍保留单纯单碗的版本,只是加卖了当地有名的炒鱼。
肉骨茶酱料也不同,味碟里放蒜米、青辣椒、黑酱油再淋上少许酸柑汁,用来点肉吃。我发现酸柑汁的酸让味道变得鲜明,多吃也不腻口,感官上的表现胜出。店家近一步说明,说受泰国饮食影响而使得当地人也偏好酸辣味,因此发展出加酸柑的版本。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还有一家华人经营60年的糖水摊,招牌上写摩摩喳喳,实质是泰国“罗蜜”(Ruam Mit)与马来西亚娘惹摩摩喳喳的混合体。有如罗蜜的水状椰奶汤、绿色粉条,有绿、有红、有白,亦如罗蜜讲究色彩表现,并放娘惹摩摩喳喳会有的蒸地瓜与蒸芋头。
一种是移居马来西亚的泰国人(不管是祖辈移居或当代移居),对在地食物所延伸的诠释。例如:一位泰国厨娘卖椰浆饭,配菜里有泰式炒猪肉。会放猪肉,代表主要客层是华人,而又做非华人寻常菜式,表现出市场差异化。
另一位泰国厨娘,把潮州粿汁改成“泰式粿汁”,在原有基础下加入泰式香料与配方。这道食物的原版在潮州,经马来西亚华人之手转译一次,在马来西亚泰人,又把一次转译的版本进行二次转译,叠高文化复杂度。
在槟城可见的“暹叻沙”,暹(Siam)是泰国从13世纪就有的称号,暹叻沙的汤底有浓浓椰浆,店家表示祖辈来自泰国,因此认定这是泰国配方。
第三种则是被驯化的泰国菜,这在每个国家都会有的现象。我抵达双溪大年时,朋友接待我的第一餐就是泰国菜,那家餐厅的老板正是娶了泰国女性的大马华人,掌厨的是他泰籍妻舅,标榜正宗泰国味,只是店家也补充,北马人吃辣但不吃太辣,已经调整成当地人可以接受的辣度了。
又如在亚罗士打吃到的泰式粿条船,已非小碗船面的“泰式粿条船”,原版是将生猪血煮汤,然而当地口味保守,改放普遍接受度较大的猪血块取代。
在北马,餐餐感受到两地饮食文化在餐桌上的剧烈流动,非常有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