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學海》的歷任編輯
文|鄭德發|《星星學堂》主編
前《學海》記者(1994-1995)
ADVERTISEMENT
一扇門關上,另一扇門也即將打開;最後的一頁,也會接上新的一頁。
1994年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有一半分給《學海》,那還是單純的年代,採訪後還要搭半天巴士,才回到編輯室打稿交上。這是少有的青少年刊物的工作,寫的是青春少年夢。
現在《學海》將換個跑道,我祝它跑出新氣象,延續關心青少年的使命。再見!
文|莊家源|《城視報》、島讀書店創辦人
前《學海》編輯(1994-1995)
暢遊《學海》的日子久遠得不可追溯,但必須如實地說,《學海》這片活水一直在我心中淌流。沒有《學海》,恐怕也沒有我今天敢篤定地走這條自己的路,路上的風景,相看的山水,是《學海》的拓墾。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情懷和一些固執的認知,而《學海》就是一個年代。《學海》期待培養新一代有主張有態度的年輕人,如今完成了歷史性的任務,非常值得慶賀。
文|蔡秀青|星洲日報基金會專案主任|前《學海》副主編(1994-1995)
當年踏入《學海》刊物這一片教育海洋,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段與中學生美麗的邂逅。我在《學海》的時光雖不長,但卻承載了豐富而難忘的回憶。記得那年,我肩負著編務的職責,邀稿、看版、籤版,參與學記活動……再回想那年,編輯室好像清一色都是男生,他們:曾毓林、莊家源、陳聯利、陳建華、鄭德發……還有誰我給忘了的?我後來離開了《學海》並轉換了工作崗位,不過還是常往文教部裡鑽。情誼還在,我與《學海》之情感聯繫,依舊堅固而持久。
每當報館舉辦盛大活動中,如新年揮春、花蹤文學獎等,我與《學海》和文教部的團隊始終默契攜手,分工合作,為活動的成功舉辦貢獻一份心力。這一份情誼,留下永不褪色的記憶。
時至今日,我依舊收到編輯室送來每一期的《學海》……
如今,《學海》步入轉型,我深信《學海》能以嶄新的形式和麵貌,繼續把優秀的文學內容與知識傳遞給讀者。祝願《學海》在未來的征途中,繼續發光!
他們是《學海》的專欄作者
《學海》,叫人驚喜的生活文本
文|王德志
當年欄名|平旦漫畫
寫專欄年份|1997年7月至2024年2月
那是1997年,我住在大山腳。《學海》主編曾毓林叫我交三篇漫畫稿,說想看看我的作品。 那時還未有網際網絡。我畫好了三篇漫畫,對白的文字是我叫朋友用電腦打字列印,然後用剪刀把一條一條的句子剪出,再用漿糊將文字粘在畫稿上。
稿件完成了,就開電單車去文具店複印稿件,再到郵政局把漫畫放入信封貼上郵票。
一般須花三至六天的時間,稿件才能寄到星洲日報總社。
交了三篇過後,主編再給我畫三個月。時間剛好就到1997年年底。我雖然高興,但也擔心。因為我不知道三個月後還會不會繼續邀我畫稿。
三個月很快就到了,我在家裡接到了《學海》的電話,編輯告訴我,明年1998年繼續交稿!於是,我每一年的年終都會擔心一次,明年能不能再給《學海》交稿這一件事。
結果,我從1997年畫到了2024年。一共27年。
《學海》週刊要在967期停刊轉型。這份週刊刊物終於到站了。
我祝福它的新生命有更精彩的開始。
感謝《學海》厚愛
文|郭朝河
當年欄名|西洋味、西洋味濃濃、單曲知音、誰的青春不迷惘、本週單曲、單曲循環、戲海一瓢、旅人的眼、人類圖什麼
寫專欄年份|2007年至2024年
我不曾是學記,但自從2007年在《學海》開始寫樂評後,是至今手上最長壽的專欄,想想也算是半個《學海》人了。
《學海》稿費不高,但我寫得很開心,因為對象是中學生,下筆時會想著從前的自己。從當初的讀者變成寫者,如何把當初對作者的期待反饋成為養分,繼續滋養成有力量的文字,與其說是寫作,不如說是人性成長的修煉。
話說,感謝《學海》厚愛,除了樂評外,後續還讓我寫影評、旅遊及人類圖專欄,最高峰時還曾一度兼寫3個,讓編輯一度要求我用不同筆名來避嫌。印象中有“沼澤怪”、“晁赫君”等怪名字,都是根據我的本名亂改。
其中,樂評專欄就改過好幾次名字。從原本專寫英文專輯的〈西洋味〉及〈西洋味濃濃〉,再到單曲推薦的〈單曲知音〉、〈誰的青春不迷惘〉、〈本週單曲〉及〈單曲循環〉,但事實上這是編輯取的名字,倒是影評的〈戲海一瓢〉,旅遊的〈旅人的眼〉及人類圖的〈人類圖什麼〉,才是我真正發想的名字。
都無所謂,重點是分享的心態與內容。
願《學海》順勢轉型後,能堅守初衷,為中學生傳遞更堅實溫暖的資訊。
他們是生活達人……
青春時期有關文學最美好記憶
伍燕翎教授|新紀元大學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中四那一年,我被《星洲日報》遴選為《學海》的學生記者,也是當時代表母校甲洞衛星市國中的兩位代表之一。我負責報導校內尤其是華文學會的活動,文章和名字經常見報,甚是驕傲。兩年下來,這逐漸加強了我的自信和能力,直到中五畢業前夕,我自主地發動為母校出版文學刊物,還當起了主編。那時候,寫作和編書這樣的事並不普遍,更別說有什麼鼓勵中學生投身寫作的文學活動。《學海》於是成了一個聚合熱愛寫作的中學生的文學園地。仍然記得,到《星洲日報》報館參與《學海》活動,還是第一次走出校園以外看到來自不同學校的優秀同學,第一次參與校外的培訓活動,第一次看到《星洲日報》負責文教的編輯記者,也是那時候認識了至今仍一起在文學上耕耘的周若鵬。這些大概是青春時期有關文學最美的記憶。多年以後,偶爾在某些場合,說起自己當年就是星洲學生記者,大家自然就會問,你是來自哪一屆的呀?我是雪隆區第五屆學生記者伍燕翎。看著那張記者證上稚嫩青澀的自己,不免尷尬,但原來我們都曾經年少。
擁有您 就是擁有青春
——致我敬愛的《學海》
《學海》您好,我是苗苗林靜苗,我愛慕您很久了,也跟您失聯了二十多年,這30年辛苦您了,每週都要定時給我們送上很多很多知識,新聞、趣聞、散文、幽默的、感性的、理智分析的、心靈的、好多好多……
我要特別特別感恩謝謝您,在我中學時代6年期間,您的陪伴,每個星期二(如果沒有記錯)期待拿到您,捧在手心的那段時間,讓我從中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還有情竇初開的時候一些散文讓我懂一些什麼 “情” 什麼 “愛”,雖然畢業多年,但是對您曾經走進我生命的日子,我真的很開心,那些回憶您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的青春充滿了您。長大後很多時候被訪問,我最喜歡那一段的自己,說實話就是中學時代,抱著您在走廊,上課時候不聽課卻偷偷在抽屜看著您,拿著您來打鬧朋友之間的玩笑,在廁所需要您的陪伴,遇到很兇的老師要我們自習的時候您就是我的最佳陪伴,想安靜當文青少年時您必須在手上,您看看您對我多重要啊?
雖然之後沒有您的陪伴,但您一直都是我真正的“學海無涯”,今天知道您要“光榮畢業”,週刊變成季刊,想對您說光榮兩個字您值得擁有,再次謝謝您的陪伴。愛您喲,我的青春沒有您就沒有青春。謝謝你,更謝謝您接下來的季刊繼續陪伴馬來西亞未來棟樑,讓他們也跟我一樣擁有《學海》,擁有青春。
愛你的
苗苗林靜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