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16日中新電)寵辱不驚,得失不論,成敗不慌。近來,“做一個淡淡的人”成為一些中國年輕人的社交追求,“淡淡綜合徵”登上社交網絡平臺熱搜。
截至3月15日16時,微博上相關話題閱讀量約1.6億次,小紅書上相關筆記逾167萬個。不少網民對照“淡人”特徵後稱,“已正式確診”。
ADVERTISEMENT
“淡淡綜合徵”並非醫學術語,而是指用平淡的態度對待紛繁複雜的世界。“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大事無法左右,小事不必計較。”“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這些被視為“淡人”的主要處世之道。
他們通常興趣寡淡、情緒平淡、社交冷淡,追求淡泊感和鬆弛感。正如網民“靜靜香”在抖音上寫道,“人生不過是認清和看淡,淡人是一種豁達的生活狀態。”
隨著越來越多網民“對號入座”,“淡人”群體也受到專家、媒體等多方面的關注。
頗具影響力的官方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週五亦發文說,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面臨學業、工作等壓力,“淡淡”的處事方式,可以作為快節奏時代的“舒緩劑”。同時,通過降低期望,讓自己免受情緒上的傷害,也是一種自我防禦。
相關分析還指出,人具有社會屬性,再怎麼從容淡定,與社會的聯繫是割不斷的。人可以沒有強烈的情緒起伏,但不能沒有是非對錯的分辨能力,也不應失去好奇心和同理心。
“淡淡是一種平穩的心境,是階段性的自我調整、自我積累和自我癒合。”中國國家衛健委心理治療師、高級心理教師曹大剛認為,當人們經歷了冷靜的思考、積攢夠能量,就可以重新出發,迎接新生活。
山西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叢若男認為,“淡人”希望通過平靜消解掉生活壓力之下的負面情緒,給自身營造相對穩定平和的精神世界,以適應時代的節奏。“我們無需做出一個絕對好壞的判斷,也無需給年輕人貼上定義的標籤。”
前述“浙江宣傳”的文章建議,年輕人要為自己留好情緒的出口,找到切換的開關,才能保持“濃淡相宜”的健康心理狀態。社會和家庭也要共同努力,為年輕人尋找排解的“口子”,搭建釋放壓力的平臺,讓他們有地方傾倒“情緒垃圾”。
“在真正想給出、真正想求取的方面濃濃烈烈地去做,不懼失敗、無畏人言,而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淡淡一笑,隨他去吧。”作家伍倩在微博上寫道,濃烈地投身於過程,淡淡地看待結果。能做到這樣,那麼這個世界對於我們來說,一定是淡妝濃抹總相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