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李逸出版〈唱首情歌給誰聽〉這首曠世經典,自此一曲成名。這首歌由丁咚(前《南洋商報》執行總編輯張賜興)作詞、李俊雄/作曲,歌詞如下:
ADVERTISEMENT
唱首情歌給誰聽/不知何處訪知音
我有深深的戀情/說不完訴也訴不盡
我閉上雙眼/盼望著有一天
心上的人兒來到我身邊/我要和他相愛到永遠
在六七十年代,馬來西亞一路從克難走到經濟起飛的年代,唱片業規模擴大,業者投資購置更好的錄音設備,品質鑱能提升,原創精神得到解放,新生代創作人投入“原創”風潮,為創意源頭注入新血,其中一些人成為之後本地中文流行樂發展的主要功臣,其中尤以與李逸合為“歌壇鐵三角”的丁冬與李俊雄最為人樂道,比如〈日落日升〉、〈等我那一天〉等等。
〈唱首情歌給誰聽〉極其厲害,和同時期的“校園民歌”〈答案〉一樣,創作人示範了一回“如何處理篇幅極短的歌詞”的高難度手法。〈答案〉為羅青名作,全詩只有兩個問句:
天上的星星 / 為何像人群一般的擁擠呢?
地上的人們 / 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
只有兩句歌詞的作品
這兩首作品,若是念出來聽,不用一分鐘就結束了,左看右看,它看起來不像是可以拿來唱的作品,又該如何變成一首歌呢?以〈答案〉來說,整首歌只用了木吉他、大提琴和小提琴作為伴奏,讓齊豫重複唱這兩句歌詞,共唱了3遍。第一遍,木吉他和絃音略事鋪陳,歌者兩句唱罷。第二遍,木吉他之外,大提琴和小提琴揚起,歌者的延長情感比唱第一遍時來得更激烈,顫音更多。第三遍時,歌者的感情稍微收斂,最後再唱一句“天上的星星……”全曲就收結了。
反觀〈唱首情歌給誰聽〉,歌曲長度是3分鐘8秒,比〈唱首情歌給誰聽〉多了5秒鐘。整首歌用了銅管、鼓和貝斯作為伴奏,讓李逸唱了3遍。第一遍,高亢的銅管樂和鼓的加入,恰似遊行隊伍的行進節奏,而貝斯並駕齊驅,卻不露鋒芒。來到副歌時,原本安分守己的貝斯忽然變得松活靈動、旋律豐沛、迸放氣場之強大,閉上眼,心臟也將隨之起舞。第二遍,銅管樂、鼓和貝斯依舊扮演相同的角色,只不過,跟第一遍相較之下,銅管樂的聲音雖然清亮不尖銳,卻稍微收斂,增添了一份落寞感。當樂迷以為李逸要唱第三遍時,他卻以唸詩的口吻,念起了歌詞,似足一句臺詞,深情款款地念起了獨白,在歌裡營造出戲劇效果,也算是由外向內的自問,接著他把副歌唱完,全曲結束。
畫龍點睛的效果
早期,這種“獨白”會在前奏、間奏穿插其中,為整首歌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我沒仔細探究誰是將“獨白”置入歌曲的第一人,但在我的聆聽經驗中,帶獨白的歌曲有黃耀明〈這麼遠,那麼近〉、林憶蓮〈赤裸的秘密〉、古巨基〈愛與誠〉(與周慧敏合唱版)、包娜娜〈醒來吧,蕾蒙娜!〉、李逸〈初戀詩〉等等。然而,現在的創作人似乎已不稀罕玩這一招了,是不是認為它老派過氣呢?
老實說,李逸這首歌,處理起來未必比〈答案〉複雜,但都是下足了真功夫的作品。你若先看歌詞,再聽歌,便能體會編曲人的苦心,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嚴密思考,成就了一首傳唱極廣的傑作。
2024年,距李逸車禍而死,已經44年了。我們再聽一次這首歌吧,唱給誰已經不重要了,對樂迷而言,那一首首的不朽的名曲,早已唱進了每個人的心裡,永遠難以忘記。
更多文章: 林佚/未來的樂評人 不可能錯過“萬發” Tom Phan/那些年錯過的歌 林佚/張靜汶《王美的一天》祝你有個“王美的一天” 林佚/誰不曾買過盜版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我想像大约45年前的美国观众,是用什么神态看着MTV(Music Television Video)正式开播。
映入眼帘的是世界第一艘太空船“哥伦比亚号”发射的倒计时和阿波罗十一号登月的片段影像,之后由创办人之一John Lack说的“Ladies and gentlemen, rock and roll”作为开场白,接着是Jonathan Elias与John Petersen制作的摇滚音乐响起,而登上月球的美国国旗成了不断变换图案的MTV旗帜,旁边则是宇航员Neil Armstrong。
关于MV的起源,纪录纷纭。有人认为,音乐录影带的雏形源自20世纪初,当年出版商发行的《The Little Lost Child》于歌剧院演出时,同时以幻灯机播放一连串附彩色手绘图片,描述歌曲故事且附上歌词,借此来推销单曲乐谱。Tony Bennett于1956年为了配合他的歌〈Stranger in Paradise〉而拍摄的影片,于英美电视节目播放,彼时流行乐坛尚未有music video一词,却有人认为这是第一支音乐录像。有人认为,Queen于1975年为旷世经典〈Bohemian Rhapsody〉所制作的宣传影片,才是第一支真正的MV;第一个将音乐影片称之为music video的人是美国摇滚歌手Jiles Perry Richardson,当时他接受英国杂志专访时,宣传自己的歌〈Chantilly Lace〉脱口而出的词,自此流行乐坛开始使用这一词来称呼音乐录影带。
拿早期的电影片段选粹,或零星制作的短片比较,20世纪初的影像功能属于广告宣传,直到六七十年代,打歌宣传片或为电视节目而制作的音乐影片,开始有了展现艺人形象、传达歌曲理念等功能。比如,1964年英国合唱团The Moody Blues推出他们在棚内演唱〈Go Now〉单曲的MV,影片内容包括乐团表演、个人特写、5人一字排开唱歌的头肩部画面等,这些画面交错与叠合的呈现,算是早期MV常见的技术。1965年The Beatles拍摄了〈We Can Work It Out〉MV,一开始只有团员在棚内对嘴演出的片段,后来影片加入了电影拍摄的技法,比如慢动作、回放、灯光效果、特殊运镜,甚至在后制阶段运用色彩滤镜等。后来The Rolling Stones乐团的〈We Love You〉MV走出棚外,MV不只是录下乐团在录音室的忙碌景象,也穿插搞笑的法庭审判场景,展现出MV场景以外的素材。

70年代后,影像设备日趋成熟,唱片公司意识到MV在歌曲宣传上能造成的影响力,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介来行销歌手,便决定砸钱去制作,而过去不少只专注于执导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的影像创作者加入行列(比如David Fincher、Spike Jonze等人),思考如何在短时间内突出歌手形象,同时又能与歌曲本身的节奏以及歌词的内容达到完美结合,于是拍摄MV的手法变得多端,特效愈来愈多,内容形式也从一开始单纯的唱、跳、演变成有动画、剧情、宣扬立场等等。这个改变固然是一种冲击,象征音乐结合影像的革命终于到来,也意味着音乐销售模式会随之产生质变。MTV的出现,无疑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听音乐”走向“看音乐”
七八十年代,网络不发达,美国听众只能透过广播电台来接收新歌资讯,电台DJ全权决定什么歌曲值得推荐给歌迷,而通常被推广的作品往往有比较高的几率走红,亦能带动唱片营销。自从MTV开台之后,反而是在电视台被介绍的歌曲,或唱片全数大卖。MTV开始播放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当时只有新泽西州可以收看,是The Buggles乐团现场演出的〈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而这首歌的MV正式发布后,观众可看见一个小女孩把耳朵靠在收音机上,在唱第一段副歌时,收音机被炸毁,而小女孩被传送到一个带有未来感的世界,一个由电视主宰的地方,意味着人们从“听音乐”走向“看音乐”的时代,让偶像身体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有研究指出:“其与现实中偶像本身的指涉具备了脱离的可能性……偶像的眼神、肢体都成为可被操弄的影像符号,而操弄此符号的行销策略则成为偶像身体意义多元与否的关键”。


反观中文流行乐坛,早期都误用“MTV”来称呼音乐影片,甚至租用光碟片的小包厢观看场所也被称之为MTV,其实就是深受MTV电台的影响。大约千禧年之后,才逐渐把音乐影片改成MV。1990年,第一届金曲奖颁奖典礼设立了“最佳单曲歌唱录影带影片奖”,来到第8届至第10届一度取消该奖项,原因不详,到了第11届又恢复并改名为“最佳音乐录影带奖”,2021年第32届起又更名为“最佳MV奖”。实在很难明确说出第一支中文MV是哪首歌,目前可找到台湾歌坛第一支MV是刘文正的〈飞鹰〉。然而,跟西方国家相较之下,中文音乐录影带一开始都提供给KTV、卡拉ok市场,多数都像“伴唱带”一样有大量的“对嘴演唱”的画面,不过与西方MV的相似之处在于很多MV已经是可以独立音乐之外的另一项艺术作品,利用不断进化的摄制技术,把MV提升到另一个境地,催生出许多了不起的导演,比如比尔贾、陈奕仁(仙草影像)、黄中平、殷振豪等。许多年后,MTV逐渐没落,YouTube自2005年崛起后,MV有了一个更为自由观看、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平台,让许多数据都不能忽略YouTube观看次数,将其视为“流行”的计算指标之一。

谈了MV历史,下一篇将为读者整理出不同时代一度震惊四座的MV代表作与风格。
更多文章: 林佚/3P的开斋节歌tiba berseri-seri Kinkiyen/“联合出击17”:乐团回归再聚首,我们还在 林佚/带着感恩的心庆祝开斋节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