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何處來?”“終將往何處去?”這兩個問題是許多人對於生命的叩問,而宗教信仰往往會為第二個問題提供“最優解”,那第一個問題該在哪裡找到答案?其實,我們的姓氏就是最大的線索。
“姓氏”猶如一團亂麻裡的線頭,只要抓緊這根線頭便能抽絲剝繭,順藤摸瓜,解開身世之謎。白偉權的尋根之旅,就從姓氏開始。
ADVERTISEMENT
白偉權助理教授是新紀元大學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的東南亞學系主任,他從中學時期就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
由於熱愛歷史、地理等人文科目,當時年少的他對自己的祖輩心生好奇:曾祖父來自何處?何時南來?南來的目的又是什麼?
但是,這一連串的疑問卻因為“白”姓是罕見姓氏,加上早期父子之間的溝通匱乏,導致父親與其手足並不知曉家族故事、長輩讀英校不識中文等緣故,讓他即使百思仍不得其解,尋根之旅難上加難。
“就連我爸爸也不知道他爺爺叫什麼名字,更何況是我?”
一直到上大學修讀地理系,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在跟隨堂哥等親人一起掃墓時,自墓碑上得知曾祖父的姓名、卒年,“線頭”已從一團亂麻中浮現。
“後來看到這個墓碑,就能解答很多東西,我也從墓碑大概知道為什麼我們不怎麼了解自己的家族。”
原來他的曾祖父大約在1920年代去世,早期的墓碑上刻有故人的孩子名字,祖父排行倒二,根據祖父出生或死亡年齡推算,曾祖父離世那年,祖父尚處於髫齔之年,試問又怎可能瞭解父親生前的點滴?
“可能他的哥哥們會知道,但我們沒有聯繫了。”
得知曾祖父姓甚名誰,他便從會館、家鄉峇株巴轄的學校下手,查詢捐款記錄等等,然而後來發現許多機構尚未成立,曾祖父就已經去世,以此可推斷他生於清朝末年,死於民國初年。
等他年歲漸長,發現新加坡國立大學有一些學者在研究新加坡白氏公會以及其附屬廟宇的歷史,離他追尋的真相又更近一步。
“(比如)我本來知道我們是安溪的,但不知道在安溪哪裡,從那些人的研究裡,大概知道安溪有哪一些村是姓白的 ,也才知道原來白氏有拜自己的祖籍神。”
此外,亦從中得悉白氏一族登陸新馬一帶後從事茶葉買賣、橡膠種植等營生。
“因為我們是小姓,並不像其他大姓那般有跡可循,所以那時候的尋根也就到此。”
“到此”,但並不意味“為止”,也許是皇天為了證明從不負有心人,接下來出現的重大轉折,無疑是給予白偉權誓不言棄的執著精神最大的獎勵。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這個轉折出現在2024年的2月。這一年,白偉權出版了一本新書《拜別唐山:在馬來半島異域重生》,攜書參加吉隆坡市中心商場舉辦的新春嘉年華書展。
“然後有一個人跟我說,少年小說作者白潔玲也是姓白,會不會跟我有什麼關係?”
結果在機緣巧合下,兩人真的相遇了,經過一番交流,發現對方均是來自峇株巴轄,既是同姓又是同鄉,那是否表示血緣上多少沾點關係?
“可是我們聊起彼此的曾祖父,名字沒有對上。”
隨後,仍與中國原鄉親戚保持聯繫的白潔玲諮詢當地的堂妹,將其祖輩的故事整理成文字發給他,他定睛一看:曾祖父的名字赫然在列,莫大的驚喜從天而降!
原來在福建的安溪縣,有一戶姓白的人家有兄弟5人,其中老二和老五下了南洋。
“排行第二的就是我的曾祖父,第五的就是白潔玲的曾祖父,他們倆是兄弟,我們也是五服內的親屬。”
這段往事得以保存流傳,是由於白潔玲的伯伯在1950年代回到中國發展,儘管已經在當地開枝散葉,但仍不忘在馬來西亞的親人,經常跟小女兒(即與白潔玲聯繫的堂妹)分享過往,憶苦思甜。
“他還講他們跟白家另一支失聯了,這一支就是我們家。”
老人家記得的名字不多,卻恰恰記住並且向子女提及白偉權曾祖父的名字,於是曾經失聯的親人,在他留下的惦念、回憶以及後代子孫的堅持不懈下再次相聚。
兩代人的念念不忘,終有迴響。
根──也許就在安溪
攤開白偉權就目前已知信息所畫的簡單家譜,往上的追溯止於曾祖父,但是他並不打算停止尋根腳步,坦言有機會或前往中國的安溪一探究竟。
畢竟,他尋根之旅的進度至今可能只進行至30%,猶如身處在迷霧中的廬山,未識得其真面目。
他仔細看了看曾祖父和曾叔公的名字,與一般華人宗族為孩子命名的方式有所不同,尋思是否還有別的可能?
普遍上華人宗族習慣給孩子命名時會採用字輩。“字輩”又稱字派,家族中同一輩分的子孫,姓氏後的第一個字是相同的,所以很多時候單單從字面上,就能辨別出是兄弟姐妹的關係。
然而,他的曾祖父和曾叔公的名字並未有相像之處,不禁讓他產生其他的聯想。
“另外一個講法是我們姓白的(可能)是阿拉伯人,說也許是元朝的時候在泉州做生意的阿拉伯人很多,後來在泉州定居就姓白。”
他笑說,太太形容他五官輪廓深、睫毛長,頭髮呈自然捲,可能真有阿拉伯人血統。
“我們在廣東和福建的祖先,很多跟當地的原住民通婚,即使頭髮是自然捲也不出奇。”
到底真相為何?他認為,只能等他到安溪尋找更多線索,將一塊塊散落在四方的拼圖拼湊在一起,方能得見完整的模樣。
那得追溯到哪兒才能告一段落呢?
“永遠追不完的,最好能追到明朝,可以追就追。如果是資訊量很大,你才會喊停,我們的資訊少得可憐。”
“尋根”如同治史,治的不過是屬於自己的家族和人生的歷史,希望這一場漫長的旅程能在你我的有生之年抵達終點,得知故事的結尾。
同姓三分親,一點點收集和記錄宗族歷史
由於這場尋根之旅,他想方設法聯繫白姓的組織,基於“白”姓是罕見姓氏,因此但凡偶遇同姓的人,他總會多問兩句,後來也加入馬來西亞白氏公會成為會員。
他認為,一個家族並不只是一個家庭,尤其是宗族的力量對於一個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除了瞭解自己的家庭歷史,他亦會了解過去白姓的人們從事的行當、發展如何諸如此類的信息。
“例如我的曾祖父來到這個地方,不可能是憑空來的。他一定是投靠親屬之類的,所以你看到資料或者史料上一些姓白的知名人士,可能跟我們是有關係的。”
“目前的方式就是先掌握這些名單、關鍵字,從族譜再看這些人之間有怎樣的聯繫,這樣比較容易找到答案。”
他說,新加坡留下的文獻記錄數量甚多,許多東西是有跡可循的,當他造訪當地的白氏公會時,雖身在異國,是他鄉客,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自在感。
“有時候你去別的國度,會有一點不自在。可是去到白氏公會,不會怕別人說你是外人,不許進來。”
“當有人過來問我來幹嘛,我說我姓白,是來看看碑上有沒有我祖先的名字,他們就會表示歡迎,讓我隨意看。”
這種彷彿回到家一般的理直氣壯,是來源於同一個姓氏的天然親近感,無怪乎俗話說“同姓三分親”。
你知道你來自哪兒嗎?
相關報道: 【姓氏溯源/01】姓氏之根,承載祖輩多少故事? 【姓氏溯源/02】一座宗祠,凝聚一個同姓村落 延伸閱讀: 【民間文物館/01】我們需要怎樣的文物館? 【民間文物館/02】修復芙蓉舊時光,留住城市的記憶──泰和堂民俗文化館 【民間文物館/03】聲臨其境,沉浸式體驗祖輩漂泊南洋之路──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民間文物館/04】走讀新山,保存祖先歷史,挖掘在地文史──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 【民間文物館/05】民間文物館,如何發揮功能、永續經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