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也需要在管理層、治理結構等方面不斷完善自身,以應對市場挑戰。只有這樣,馬來西亞的新創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向成功的道路。
ADVERTISEMENT
在過去十多年裡,全球對於數字科技公司的熱捧無處不在。從共享經濟的先驅者如:愛彼迎(Airbnb)、優步(Uber),到Wework,這些曾經被譽為神獸級別的獨角獸公司,在一片喧囂中誕生。
然而,現實卻殘酷地揭示了它們的困境。愛彼迎成為了一家普通住宿訂購平臺,而後兩者陷入無法盈利的窘境,甚至創辦人也被迫離開了公司。
與此同時,馬來西亞政府自二十年前起便一直致力於培育本土數字科技公司,投入鉅額資金和資源。
但即便如此,馬來西亞僅出現了一家Carsome這樣的獨角獸,且它也面對虧損,至今仍未找到盈利的路徑。
為什麼新創公司在這樣一個熱烈的市場和政府支持下仍然難以生存和成功呢?問題的根源在哪裡?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讓我們看看成功的新創公司通常具備的特點。它們的業務模式通常是可以模具化的,易於複製,並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業績。然而,快速成長的公司往往會面臨諸多問題,尤其是管理層思維可能無法及時跟上變化。
更有一些急於求成的創辦人,為了獲得擴展資金,不惜通過美化公司數字來吸引投資者,這往往掩蓋了公司真實的財務狀況,從而埋下了隱患。
個人認為真正的科技公司需要時間來發展,且必須找到可持續獲利的模式,像英偉達、谷歌等公司都曾經歷過虧損,但它們最終找到了盈利的方法。他們在過程中不斷髮掘市場真正面對的痛點,並想盡辦法來解決。
另外,公司的估值往往由投資者決定,而這些投資者本身就是一個封閉圈子,他們的估值方式也不透明,公司什麼價格是由他們決定。
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開始更加註重教育新創公司的社會責任,以及監管。
同時,我國的政府基金如國庫控股,在投資新創公司時也更加謹慎,注重公司的治理結構以及業務是否真的對大馬社會有正面的貢獻。
然而,新創公司的成功率仍然極低,這也是正常的現象。畢竟成為一個領域獨大的企業,除了自身的努力,運氣也佔了很大的部分。
只是在某些公司創新失敗以後,他們是否成為了大家學習的教材,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我想這個是更值得關注的事情。
整體而言,馬來西亞對於新創公司的支持是相當充足的。政府每年都撥款上億令吉用於支持新創公司的發展,同時也提供各種融資手段。
然而,這些公司是否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其他國家的公司競爭,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閉門造車無法讓我們的新創企業走得更遠,我認為政府需要與產業界緊密合作,加強監管,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同時,新創公司也需要在管理層、治理結構等方面不斷完善自身,以應對市場挑戰。只有這樣,馬來西亞的新創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向成功的道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