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8日訊)公益金主席丹斯里蔡傌友說,政府應利用現有的多源流學校優勢來大力推動華文及淡米爾文的發展,為國人增值,提升他們在全球的競爭力,進而推動國家經濟發展。
他指出,我國曆史悠久的華文及淡米爾文學校,是先賢百年來不斷投資建設的,政府應該鼓勵和促進其全面發展,改善課程。
ADVERTISEMENT
他強調,多語能力是重要的競爭優勢,因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促進學習、求知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
蔡傌友也是公益金永久信託委員之一。他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說,華文是聯合國六大官方語文之一,全球貿易主要使用英文及華文,同時,印度經濟也正崛起,這使淡米爾文可能成為重要的語言,多語能力可協助我國在全球競爭。
聯合國共有6種正式語文,分別是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
蔡傌友說,多語能力優勢已使大馬人才受全球歡迎,甚至能在海外擔任高職。
因此,他認為,政府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多源流學校,緊跟時代腳步,意識到多語能力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性,將多源流學校為國家建設及發展的重要力量。
糾結種族議題恐失發展良機
他促請我國領袖擴大視野,放寬胸襟,順應全球發展趨勢,而不應停留在種族議題上,以免錯失良機。
“從政者要看到這一點。 這不是一個累贅, 不是一個包袱。例如學習中文, 已經是一個必須且重要的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否則只是事倍功半,我國領導人在策劃時, 一定要注意此事。”
蔡傌友強調,華校生能流利地使用國語對答,華印裔部長在訪問、文告及往來書信上也都可以國語回應,顯示非巫裔掌握國語的能力良好。
他強調,從政者需要意識到種族政治已過時,並向民眾表明語文是提升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的不可或缺工具。
他認為,民眾不僅要精通國語,還要掌握英語和華語以獲取廣泛資訊,培養出智慧型人才,提高競爭力與外界競爭,從而增加收入並改善生活條件。
有利前途發展
應視華小為國家資源
“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發現它是個寶貝,華文是寶貝。這是好的資源,我們應該保護、發展,而不是不斷破壞,使它弱化。”
現年72歲的蔡傌友畢業於南洋大學,多年來一直關心華校發展,不論是華小、華中或獨中。
談及目前在華小就讀的友族孩子已有20%,他說,這意味著人民已意識學習華語華文是一種優勢,有利於孩子的前途發展,應給予鼓勵,並將華小視為國家資源。
蔡傌友指出,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不少中國及歐美國家企業遷廠,而檳城便吸引了不少科技及電氣與電子領域的外來投資在當地設廠。
然而,有關領域的蓬勃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這些專才需要精通多國語言,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因此他希望學校能根據工業需求進行調整,培養出符合就業市場需要的人才。
苦撐因憂關閉難重開
籲保留微小辦學準證
蔡傌友將微型學校視為華小面臨的最大問題,若以每所華小平均需要100萬令吉計算,他估計約6億令吉是沒有效率的投資,而政府還是得承擔學校的設備和維修等費用。
他認為這種非理性的資源分配,在長遠發展中是無法持續的。
截至2022年5月,全國共有1302所華小,其中616所華小(47.3%)是微型學校,即學生人數少於150人。
蔡傌友指出,人口城市化是全球趨勢,我國的城市化比率約為75%,改變了人口分佈,意味著先輩在某些地區創立的小學可能缺乏學生來源,然而,教育部卻未依據人口需求來興建華淡小。
他說,華社對華校被暫時關閉後是否能再重開感到擔憂,因此不敢對現狀做出任何改變。
他直言,目前搬遷微型華小的速度非常緩慢,學校也經常面對較難獲得批准及校地問題。
他希望政府給予人民信心,讓華社保留微型華小的辦學準證,並敦促從政者制定合適的多元流學校的政策,並表示政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解決師資短缺
促改善待遇 接收獨中生
師資短缺也是華校長期面對的問題,根據蔡傌友分析,原因眾多,不一而足。
他指出,這包括年輕一代,尤其是Z世代對從事教師一職不感興趣,認為教師待遇不佳。
此外,社會觀念也產生了變化,他續說,與以往不同,現在年輕人不再將教師視為高尚的職業,也不願被指派到鄉區執教,而家長也沒有鼓勵孩子申請當教師,導致教師數量不斷減少。
他促請教育部正視此事,採取行動改善政策,提升教師待遇及師資培訓,並接收更多獨中生,以增加教師數量及提高師資素質。
蔡傌友也說,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必須為學生建立扎實基礎,有利他們應對後續的學習與挑戰。
他因此建議政府重新審視華小教育課程和教材,並及時修訂課程,確保與時並進,能與世界接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技能和知識。
他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科目如語言、歷史和地理仍重要,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需要在課程中得到更多的關注,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