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都做过“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将就”、“妥协”、“牺牲”对一些人来说是迫不得已的事,久而久之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但对好些人而言却形成内心的挣扎,沉重的负担。我们往往会因为顾及他人感受,维护和谐关系、追求平和生活,避免冲突,忍辱负重而选择委曲求全,没有直面问题。当然也基于现实、阶级、经济等层面的考量,不得不隐忍退让。然而,这样的将就、妥协与牺牲,往往会演变成对现状的不满,对生活的抱怨。
中国文学家巴金曾说道:“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先前提到所谓的“直面问题”并非让你争权夺利或以暴力等手段争取应对,而是在不委屈自己、不害怕得罪他人的情况下,勇于表达自己,即使最后还是无可避免地必须“将就”也没关系,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对得起原则与立场坚定的自己,没准这一次的“反击”得以避免下一次的“将就”呢?
ADVERTISEMENT
在我的认知里,将就、妥协与牺牲,有层次上的分别,将就是这件事情对我影响不大,可以勉强凑合;妥协是事情会对我造成影响,但基于一些原因我“愿意”退让;牺牲嘛,字面上的意思已是舍弃自己,失去自我,我自认做不到。是完全无法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吗?非也,一切取决于思维与定义。一些事情或许看在别人眼里是一种牺牲,但只要转变意念、反转思路或抱持开放态度看待事情,过程中若没有感觉半点委屈,那何来牺牲?
还有一种“将就”,就是“没有将就这回事”。最近无独有偶的,在机缘巧合下接触了好几类人格测评系统,包括历久不衰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简称MBTI);结合人格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等,精选五种动物精准比对不同人格特质属性的普罗加斯系统,以及强调深层意图驱使行为的神经语言九型人格。这些心理测评系统教会我最宝贵的一件事,不是我属于什么人格,而是理解他人的性格类型。
近期,我的直属上司离职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其他部门的临时主管,两人的行事作风截然不同,前者雷厉风行,不拘小节快狠准;后者慢条斯理,打破砂锅问到底,起初我无所适从,然而认识这些人格测评系统后,我对他人的人格与特征有了基本的理解,原来新主管的决策需要大量资讯与细节的支持,还需要时间消化与分析,属于稳中求进的类型。自此我就知道如何“应对”新主管了,在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我无需将就,双方也能取得良好配合。
不将就根本不现实
旅游,也不是将就的事,选对旅伴对旅行至关重要。每个人对旅游的期待各有不同,如果无法理解彼此对旅程的计划与想法,那后果可不堪设想,轻则影响旅游的兴致与体验感,重则或许连朋友都做不成。只要不是一个人出走,旅途难免需要相互将就,至于程度如何,因人而异。一味的迎合旅伴的需求,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若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否则争取弹性空间,暂时脱队享受一个人的自由自在。曾与错的旅伴出游的我,如今会慎选对的人,至少在讲究且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将就”。
于我而言,生活最好的状态不是“不将就”,而是没有需要迁就的事情。或许有人会说,生活总有很多不得已的时刻,不将就根本不现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得已,其实是自己设定的框架。当我们拥有足够的了解和自信,并能更好地调适自己的角度观点,找到合适舒服的应对方式时,“将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将就,不一定是软弱,也是一种能耐;不将就,也并非固执,而是一种态度;当你能够在“将就”与“不将就”之间游刃有余,活得轻松自在、洒脱愉快,那就是一种智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习惯就好”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充满了宽慰和释然,但在我看来,它往往是逃避问题的借口,是对现实不满和对现实不公现象的无声妥协。每当遇到不顺心或不合理的事物,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自我安慰“习惯就好”,仿佛一切只要过一段时间,忍耐一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习惯并不意味着自愿接受,习惯也并不总能带来舒适和满足,更不能保障我们作为人类应有的权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不如意。如果每次面对问题时,只是简单地告诉自己“习惯就好”,那么我们或许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机会,甚至陷入一种自我麻痹的状态。比如面对家里的杂乱无序,明明自己很忙了,但家里其他成员却无动于衷,一开始我们可能会选择妥协,自己整理,但久而久之,我们开始告诉自己:“没关系,反正还是能住,习惯就好。”面对感情中的摩擦,我们也许会心安理得地说:“没事,伴侣之间怎么可能会没有摩擦呢?习惯就好。”其实真正的智慧,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通过改变或沟通去适应和解决,而不是默默承受或忽视,让自己变得麻木,自欺欺人。到最后,我们才发现,问题不但没能解决,甚至变得更加严重。
在职场上,情况也常常如此。不平等的工作量、同事的敷衍了事与不负责任,甚至是搬弄是非,我们有时候会告诉自己:“习惯就好,在哪工作都一样,职场就是这样。”我们会选择忍耐,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满,不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只是默默地承受。因为这样做似乎是最简单的方式,不需要与同事撕破脸,不需要面对冲突。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这种“习惯”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疲惫,心中的愤懑不断积累,最终影响了我们对工作的初衷与热忱。
对于我来说,“习惯就好”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它让我们放弃了改变的动力。在生活和职场上的每一次挑战,其实都是我们一次成长的机会。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该轻易妥协,我们应该要勇于改变和调整,站出来表达我们的诉求,而不是选择“习惯”,去放任不公平的现状。只有通过改变,我们才能得到合理的对待,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
生活不应是委曲求全
若你问我,2025年我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是什么,我会说,“习惯就好”。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生活不应是为了忍耐而存在,职场也不该是一个为了妥协而奋斗的地方。我们应该去争取更加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人的生命很短暂,转眼即逝,若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委曲求全,犯错的一方不但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搞不好还会蹬鼻子上脸,更让我们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中。
所以,当家里狼狈不堪无人愿意收拾时;当同事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一直在找借口时;当有人不顾你的感受让你感到难堪时……我们不要“习惯就好”,而是要勇敢得表达自己的诉求,不要去“习惯”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我们都不该为这些不合理“买单”。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