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個人都做過“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將就”、“妥協”、“犧牲”對一些人來說是迫不得已的事,久而久之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但對好些人而言卻形成內心的掙扎,沉重的負擔。我們往往會因為顧及他人感受,維護和諧關係、追求平和生活,避免衝突,忍辱負重而選擇委曲求全,沒有直面問題。當然也基於現實、階級、經濟等層面的考量,不得不隱忍退讓。然而,這樣的將就、妥協與犧牲,往往會演變成對現狀的不滿,對生活的抱怨。
中國文學家巴金曾說道:“那些總是與自己的現實處境講和的人,他的靈魂也不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先前提到所謂的“直面問題”並非讓你爭權奪利或以暴力等手段爭取應對,而是在不委屈自己、不害怕得罪他人的情況下,勇於表達自己,即使最後還是無可避免地必須“將就”也沒關係,至少在這個過程中,對得起原則與立場堅定的自己,沒準這一次的“反擊”得以避免下一次的“將就”呢?
ADVERTISEMENT
在我的認知裡,將就、妥協與犧牲,有層次上的分別,將就是這件事情對我影響不大,可以勉強湊合;妥協是事情會對我造成影響,但基於一些原因我“願意”退讓;犧牲嘛,字面上的意思已是捨棄自己,失去自我,我自認做不到。是完全無法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嗎?非也,一切取決於思維與定義。一些事情或許看在別人眼裡是一種犧牲,但只要轉變意念、反轉思路或抱持開放態度看待事情,過程中若沒有感覺半點委屈,那何來犧牲?
還有一種“將就”,就是“沒有將就這回事”。最近無獨有偶的,在機緣巧合下接觸了好幾類人格測評系統,包括歷久不衰的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簡稱MBTI);結合人格心理學、人類行為學、動物行為學等,精選五種動物精準比對不同人格特質屬性的普羅加斯系統,以及強調深層意圖驅使行為的神經語言九型人格。這些心理測評系統教會我最寶貴的一件事,不是我屬於什麼人格,而是理解他人的性格類型。
近期,我的直屬上司離職了,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其他部門的臨時主管,兩人的行事作風截然不同,前者雷厲風行,不拘小節快狠準;後者慢條斯理,打破砂鍋問到底,起初我無所適從,然而認識這些人格測評系統後,我對他人的人格與特徵有了基本的理解,原來新主管的決策需要大量資訊與細節的支持,還需要時間消化與分析,屬於穩中求進的類型。自此我就知道如何“應對”新主管了,在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我無需將就,雙方也能取得良好配合。
不將就根本不現實
旅遊,也不是將就的事,選對旅伴對旅行至關重要。每個人對旅遊的期待各有不同,如果無法理解彼此對旅程的計劃與想法,那後果可不堪設想,輕則影響旅遊的興致與體驗感,重則或許連朋友都做不成。只要不是一個人出走,旅途難免需要相互將就,至於程度如何,因人而異。一味的迎合旅伴的需求,只會讓自己疲憊不堪,若是道不同,則不相為謀,否則爭取彈性空間,暫時脫隊享受一個人的自由自在。曾與錯的旅伴出遊的我,如今會慎選對的人,至少在講究且不委屈自己的情況下“將就”。
於我而言,生活最好的狀態不是“不將就”,而是沒有需要遷就的事情。或許有人會說,生活總有很多不得已的時刻,不將就根本不現實。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不得已,其實是自己設定的框架。當我們擁有足夠的瞭解和自信,並能更好地調適自己的角度觀點,找到合適舒服的應對方式時,“將就”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將就,不一定是軟弱,也是一種能耐;不將就,也並非固執,而是一種態度;當你能夠在“將就”與“不將就”之間遊刃有餘,活得輕鬆自在、灑脫愉快,那就是一種智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