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不成功,这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以人物精神为中心的学问传授,而非以课程功利为局限的知识贩卖。末了,还请衮衮诸公高抬贵手,莫为了一时市场,而毁了一代人心。
人一时情绪“想要”的,不一定就是其内心深处“需要”的。就算可以酌情地去满足市场上功利的想要,却总不该无理地来压抑人生中性情的需要。若不惜典当了“人心需要”去奴颜“市场想要”,那么这类发展观,何止扭曲了人性,简直是要逆天了。
ADVERTISEMENT
古来多少好文章,写得详实周密的,他说太罗嗦了,人家不爱看;写得精到简约的,他说太含蓄了,人家看不懂。他嘴里的“人家”,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嚷嚷包裹了他的自我而已。人家不见得个个和他一般见识,而且人是会成长会进步的,不然最终不过如此,还办学讲学何用?天天搞市场调查就好,然后东西很有市场了,市场却没有东西了。有东西也不是个东西了。至少文化教育这一使命,学人、学府不该时时只讲市场而处处毫无立场。
这个“他”是谁?求学就怕自己成了“他”,教书第一步也只在不成为“他”,更忌把学生当做那个“他”嘴里的“人家”来浮浅忽悠。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谁是敬业的好老师,还看学生心志成长后,是否依旧认他是个好老师,毕竟讨喜套路不是真章。
好东西又哪里是去围绕一个个的“人家”的不学情绪,而来收集意气杂揉成器的?这所以说“君子不器”。对待不同意见应当认真相析,然而浮躁轻易的发表,也不过是些意气,没必要去较真。
偶然看了一电视节目,有感于敬业的一句话,一名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老大匠有句话说在前头:“咱们是做给行家看的”。然后把徒弟干了一整天的活,递了个锤子,叫他自己砸毁重来。门外人一时还真不知不好在哪。难怪传世的东西他必然传世。
毕竟,心态不好,学不上好东西。其实,学的第一步就是学个好心态,然后逐步成长,纵然无大成,抑至少不会不是个东西。
再说,拥有了品牌,不一定就拥有了品味,就像获得了一纸文凭,不见得就有了真学问一样。同样的,得到了想要的,不一定就得到了需要的。
不然,为何一些人得到了想要的,却也还是会因需要而要不着,而有求不得的痛苦呢?其实,人在物欲上的想要,就算得到了再多,也始终弥补不了情理上的需要。
时下人的许多莫名情绪,究其内心不安之根源,乃在生活压力,不是讲的那种穷困人家的生活压力而已,还包括了富贵人家拥有再多物质条件,都弥补不了的“情理上需要”的那种压力。
时人总是爱听些如何去“追随时代”的空话,而不知追问如何来“认识时代”的实情。不反省时代之需要,只一味泛滥于时人之想要,社会太少了情理上的需要,太多了物欲上的想要,于是乎,“已经得到想要的”与“还未得到想要的”,都一样不安,一者已然牺牲了需要,去猎获想要;一者继续典当着需要,来追逐想要。
人如果只停留在“人对物”的阶段,而不知人之成长贵在“人对人”并进一步“人对心”,那么在面对《生命的意义》这份问卷里,难免涂满粗糙无聊甚至悔恨莫及的“迷情”——迷糊的情绪。
人需要安身立命。衣食住行之经费当然是不可无的,不能光讲些唯心的话,中国人的传统是心物交融的,不唯物也不唯心。只是吃喝玩乐之前之后自然有个前提与归宿,如何吃喝玩乐得合情合理,有节有度,这也是个需要玩味的问题,此中自有品味,大不同于品牌炒作底下的奴隶迷情。
人若能于立命安身之道上,来生发“想要”,那么这“想要”其实是一种“理想的需要”,自与“迷糊的想要”有着天壤之别。人文精神正是源自于往圣先贤们为天下苍生感发的“理想的需要”。
人物从来真理想都不急于百分百完成于当身在世的时候,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然而无妨于夫子那“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尽人事态度。后世所以说:“不争朝夕,放眼千秋”。历史精神正在于此。
由此想来,不讲人物精神,历史课便也不是历史课了。历史精神也是一种人生需要。教育成不成功,这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以人物精神为中心的学问传授,而非以课程功利为局限的知识贩卖。末了,还请衮衮诸公高抬贵手,莫为了一时市场,而毁了一代人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