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科學野外考察研究團的一員,是有機會在內蒙古戈壁灘上找到恐龍化石,在青藏高原覓得遠古時期淡水鯊魚化石,或在馬來西亞半島熱帶雨林石灰岩洞穴內找到大象化石的。對古生物研究工作者而言,這都不足為奇。古生物學研究之所以要組織戶外考察,目的就是要科學、系統化地採集化石,並觀察其產地的地質以瞭解化石的產因和這些古代生物生存的環境。
這些難得的科研探險經驗雖然給參與者帶來很大的樂趣,並給科學家提供了有學術價值的原始材料,卻不是普羅大眾常常可以遇見的機會。在公眾科學(Citizen Science,即專業科學工作人員與公眾共同從事科研的互惠互利研究方法,譬如與志願者到野外進行科學普查和記錄、採集和分析研究數據等科研活動)還不夠普及的地方,這種機會更是鳳毛麟角。
ADVERTISEMENT
在公眾科學還未普及之前,難道一般對遠古生命感興趣的大眾和在籍學生,就只能透過虛擬網絡和紀錄片及書本來認識化石嗎?確實如此。特別是在沒有自然歷史博物館或同類科學展覽的情況下,大眾的求知管道是非常有限的。
可是,萬事皆有例外。
“化石”為遠古時代生物業已石化的遺骸,或其生命活動(如覓食築巢行為)遺留在岩層內的遺蹟。這些遺蹟和遺骸最常發現於一種地質學上稱為“沉積岩”的岩石層中。這些不同種類的沉積岩(例如石灰岩)從古至今都常被人們開採和加工,以做為建築和手工業的材料。開採時,工地人員常會在岩層內發現動植物化石。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在德國索爾恩霍芬(Solnhofen)的石灰岩礦區。這裡盛產的石灰岩很早就被開採成建材及印刷的原料了。目前已知最原始的鳥類化石——距今約1億5000萬年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就是在這裡於1860年代發現的。
再者,如北京郊外房山地區的周口店,發現距今約80萬至68萬年的“北京直立原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化石的石灰岩洞穴,從明清時代起就是帝都建材的來源地。現今的世界各地,這些品質佳且外觀優雅精美的沉積岩仍然是很多經典大型建築物的首選建材。若細心留意這些建築的表層,能在大都市內發現化石就不再是天方夜譚的難遇之事。
就先說說在留歐求學期間,我的一些驚喜發現吧!
Grand Arcade是英國劍橋為數不多的大型購物商場。它位於大學城鎮內的主要教學區,平日裡來光顧的多是觀光客。商場一樓大廳和主要商店前的走道地面上,鋪有多套淺桃黃色以及米色的大理石。在好些地磚上都可以發現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化石,包括箭石(Belemnite)和菊石(Ammonite,見圖一),這一類與現生烏賊和鸚鵡螺同屬於頭足綱(Cephalopods)大家族的軟體動物。所不同的是,箭石和菊石已完全滅絕,其最後的成員都在約6500萬年前,隨著恐龍時代的結束而消失在地球上。這些帶有化石的地磚其實是從德國引入的建材,在行內俗稱為“侏羅大理石”(Jura limestone)。形成的地質時代(亦即古生物生存的時代)大約為侏羅紀晚期(距今約1億6000萬到1億4000萬年)。
在宏偉壯觀的巴塞羅納主教座堂 (Catedral de Santa Eulalia de Barcelona),正門廣場的休閒長凳上也可發現許多海洋無脊椎動物化石。包裹化石的圍巖呈暗淡的灰色,夾帶小區域零散的深褐色雜質,化石本身為泛白色,所以特別顯眼易找。發現的化石種類包括各式大小不一的貝殼碎塊,海膽盤型的本體部位和散落的棘刺。有些海膽本體化石表面還保留部分非常特別的放射狀心形紋(見圖二)。每一張長凳石料上的化石保存狀態都不一樣,有些貝殼化石僅呈其內部表面,有些則為外表面,少數較為完整的則呈現出雙瓣外開的狀態。
回馬後,我依然延續這一在城裡狩獵化石的(傻)習慣。你也別說,天公不時都會疼惜憨人,在本地令人心曠神怡的發現也不少。
離巴生火車站不遠處,有一在地人稱為“白宮”的皇家博物館——蘇丹阿都阿茲皇家展覽館(Sultan Abdul Aziz Royal Gallery)。主體建築建成於1909年,為英殖民時期著名建築師亞瑟·貝尼省·哈貝克(Arthur Benison Hubback)所設計。英殖時期,它是土地與行政辦公樓,日治時期曾作為日軍指揮部署戰事的總部。獨立初期,又成為巴生地方民政事務辦公樓,1980年代再更新為紀念博物館。皇家博物館則是在2007年左右遷入,隨後即免費開放予公眾遊覽。
竟可以在KLCC發現化石
這棟建築主要的陽臺迴廊以及連接底樓和二樓的梯級處,地面皆平鋪有西洋棋盤般黑白相間的大理石地磚,其中黑亮的地磚上就見有化石遺蹟(見圖三)。其紋理有如在巴塞羅納含有化石的黑底色岩石,分佈其上的白色化石同樣特別易辨。唯在這裡不見有海膽類化石的蹤跡,卻處處見有貝殼化石碎塊和珊瑚化石,不均勻地分散在巖面。心中唯一難解的是,這些地磚是原本建築的一部分,還是後來維修改造後添加的新元素呢?
吉隆坡最火紅購物商場之一的KLCC陽光廣場,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愛書之人必定也對商場頂樓之紀伊國屋書店(Kinokuniya)留有難以忘懷的印象。遠古化石就在書店外不起眼的空曠行走區域,工作人員不時清理、拋光、打蠟的米色和淡粉紅色地磚上。
這些上古海洋生物化石從不埋怨每天有多少雙腳在匆忙無意之間踢踏而過。空閒之餘在好幾處地磚上都發現少量的無脊椎動物化石,如螺殼(見圖四,左)和橫板珊瑚 (tabulate corals)的外骨架結構(見圖四,右)。這些化石都比較細小,不屈身折腰斷難察覺。目前已知的橫板珊瑚大約有三百多種,是一類早於2億4000萬年前左右就滅絕的淺海區域珊瑚。大部分的種類營群居性生活,還是遠古時代造礁動物之一。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無脊椎動物化石並不是我所研究的主要領域。所以在城裡發現這些化石後,都虛心地和大學裡專門研究這類化石的同事交流請教。大家都幸喜樂見在本地一些著名且對外開放的建築物裡竟可以發現這類化石。這些隱藏在地磚的化石,估計知道的人寥寥無幾呀!這些展覽館和陽光廣場的主要管理單位若知道這些小小的發現,想必也會覺得不可思議吧。
這些平鋪在眼前的真實化石雖然大部分不是原地生產的種類,且在完整性上也無法媲美博物館內的精緻標本;不過,發現者至少可以在近距離內慢慢地觀察和細賞,且能親手觸摸這些在幾百萬甚至上億年前,生活在這地球上的遠古海洋生命。近在指尖,卻橫跨浩瀚時空——這難道還不算是世間事物相隔最近,卻又同時相隔最遙遠的距離嗎?
在大城市裡繁(煩)忙(盲)的你,如願意或不介意路人的異樣眼光,你其實也可以(像我一樣)做一個化石獵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