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雲

發佈: 7:00pm 24/03/2024

文創

葉耿瑾

古瓷片

文創

葉耿瑾

古瓷片

另一類文創 古瓷片的第二人生/葉耿瑾

作者:葉耿瑾

在檳城,只要是文青,沒有人不知道興巴士藝術中心(Hin Bus Depot)。從興巴士藝術中心的正門直走到盡頭,轉左有一道不太引人注目的鐵門,走進去就是由廢鐵回收廠改裝而成的COEX@Kilang Besi共創空間。

雖然去年就已經知道COEX@Kilang Besi共創空間,但一直都抽不出時間去那裡逛逛。直到麗珠、家源的工作室及島讀書店搬到共創空間後,在探訪他們之餘也順便看看共創空間的環境。這個地方可分為3個區域,中間是一小片的綠地,一邊是創辦人建築師梅志雄的建築事務所,另一邊則分割成多個小型空間,已經進駐了島讀書店、漢堡包店等初創及小型文創企業。

ADVERTISEMENT

其中一家小店特別有趣,它是Ben Rongen創立的“BEN RONGEN- Historic Artifact Jewelry”品牌店。Ben曾是一名海洋考古紀錄片攝影師。2000年,他與瑞典海洋考古學家Sten Sjostrand合作,拍攝Sten在南中國海發現9艘沉船的過程中,他對中國古代瓷器及其優雅的紋飾產生濃厚的興趣。只要談到他收藏的瓷器殘片,Ben總是可以滔滔不絕地分享他的經驗與見聞,這份熱愛開啟了他日後對瓷片藝術加工的旅途。他將從明代萬曆號打撈上來的瓷片一一洗淨,並打磨瓷片,再運往峇釐島進一步加工。

有的瓷片鑲在銀製的吊墜、耳環、戒指上;有些瓷片則鑲嵌在木器中,如碟子、盤子、墊子、盆子等物件中,將本來廢棄的瓷片華麗變身為首飾及各種工藝品。另外,Ben還特意為每件加工後的瓷片配上保證書。其實,這種廢物利用的方法不是新鮮事,早在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時,市場上已出現將瓷片製成吊墜,或將瓷片鑲嵌入銀盒的做法,主要作為紀念品售賣給遊客。然而,兩者之間是不同的。Ben不僅強調瓷片的歷史文化價值,他的創意還發掘出瓷片的多面性,讓瓷片以不同的面貌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得不承認,他賦予瓷片新的生命力。

對於收藏瓷器的人來說,他們看重器物的完整性和收藏價值。未經加工的瓷片,它是否有收藏價值呢?像Ben加工後的瓷片飾物及工藝品是否具有價值呢?瓷片又可分為官窯和民窯的,官窯瓷片是否有更高的價值?民窯瓷片是否就一文不值呢?

瓷片雖然喪失了作為器物的原始功能,但它們依舊具有歷史、藝術及收藏價值。任何品種的瓷片都有它們自身的價值。它們承載了工匠的靈感和技藝,也體現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和價值觀。通過觸摸及欣賞瓷片,我們可以與歷史對話,畢竟每一片瓷片都是一個獨特的載體,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歷史與記憶、發展與變遷。

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瓷片的紋樣除了題材、創意等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鑑以外,也能讓古玩愛好者欣賞,滿足審美需求,就如明清時期景德鎮的民窯大量生產青花瓷 ,由於分工細緻,負責彩繪的熟練工匠往往能行雲流水般地繪製出人物、山水、動植物等紋樣,隨意幾筆就已達到神形兼備的效果,幾乎像是瓷器上的水墨畫。此外,學者通過分析瓷片的各類紋飾題材,可總結出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及市場需求。瓷片上的紋飾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具歷史價值。文物研究專家學者通過對紋飾的分析,能揭露其背後的文化及歷史意義,為文獻史料以外的資料提供實物證據。

從學習鑑定古瓷及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不管是官窯還是民窯的瓷片,它們的價值不僅僅限於精美的紋飾而已,而是學習古陶瓷專業最有用的實質教材,教科書上說明得再仔細也無法替代來自各窯口的碎瓷片。透過觀察及把玩瓷片,不僅能瞭解瓷胎的顏色、透明度、泥質的粗細、疏密的情況,還能從中看出釉層的厚薄程度、彩料表面的粗細等。經過對不同瓷片的比較就能瞭解及區分中國各地窯口瓷土的質地及歷代施釉的方法。

以瓷片為標本,對於古玩愛好者、學者來說,是學習鑑定瓷器的最佳途徑,它的收藏價值就不言而喻了。此外,瓷片的價格遠遠低於完整的瓷器,相對容易獲得,這也是瓷片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瓷器有假貨,瓷片也有假貨。有價值的物品自然就有仿品,市場從來不說謊。

Ben將瓷片加工成飾物和工藝品,同時強調它們在歷史文化上的意義,不僅為瓷片開啟了再生之旅,也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的歷史文化,欣賞中國的藝術之美。Ben的宣傳文案寫道“擁戴一片歷史文化”,這是否觸動了你?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15pm 11/01/2025
闪闪亮亮的梦/曹洁莹(双溪毛糯)

作品改编光影戏
开幕装置
诗歌墙
黏土模型

“这个文创艺术展是你们当初想的那样吗?”

当我问了这个问题后,学生开始一边回想最初的构想,一边说,哪一个展区是当初想的那样,哪一个展区又和之前想的有点出入时,我看到他们嘴角的微笑,还有眼里的光,这才是作为负责老师的我验收成果的时刻。

这是为期两周展览后的检讨会议,学生轮流说出他们发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地方。整个活动确实有很多缺失,毕竟这是没有前人经验为基础的一次新尝试。去年年末,学生向我提出要办展览,来推广两年一次的校内文学奖时,我很是惊讶,因为没有人要求他们做这件事,而他们“想”到了!于是,我们三位老师决定就让他们玩一玩,比起相信活动的可行性,我们更相信学生,也珍惜这一个由多位十几岁少年共同编织的梦。

展览开幕前的早上,我一人先到主展区检查。目光所及是一个个装在透明蛋糕塑料盒里的黏土模型,它们被鱼线一一地悬挂在展区内。我打开藏在塑料盒旁的暖黄氛围灯的开关,细读吊挂在透明盒下历届得奖作品文段,再看学生用黏土亲手捏出的文章里描绘的场景模型,此时的我仿佛看见一个个学生借由书写创造的世界漂浮在这小小空间中。当下我头皮发麻,感受到一股因创作而发散出来的力量,这股力量极具生命力,化作星光,闪闪发亮地流转在主展区,此时我那悬挂心头多月的大石也找到安放之处了。

展览筹备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新点子,我不断修正策展方向,拉他们回正轨,让他们再想想是否符合展览目的。他们也愿意听从意见,然而我也渐渐意识到学生想呈现的远远大于我所预料的。我常常问学生:“我们做得出来吗?”每一次学生都用极其自信的眼神和我说:“可以的,老师。”这段师生关系中,我成了那个需要被安抚的人,而我也开始思索自己的角色定位。后来,我成为一个陪伴者,陪着学生去落实想法,也因此我们最终有了主展区以外的活动,包括了改编之前得奖作品的光影戏、诗歌剪影的墙以及吸引人流的拍照区等。

看见学生一步步蜕变

展览的前几天,老师一起陪学生布展,我们也帮不上什么,便合力摆好学生用旧纸皮制作的大型开幕装置。在更早之前,当学生拿着计划书,和我讲解设计概念时,我也问了学生同样一句话:“我们做得出来吗?”而眼前的开幕装置就如学生计划书画的那样,他们当初和我说的巧妙机关也真的可行。当我们老师打开强灯,光线照射在装置上的展览名字“飞光织影”时,我们什么话都没说,但我知道灯亮起的那刻,一股暖流穿透我们内心。

我们是在线上与这批学生相识的,那时还是疫情肆虐必须居家学习的日子。从线上回归校园生活后,我们看见学生一步步蜕变。即便这次文创艺术展尚不完美,但是我希望日后学生回想这次经验时,想到的是曾经勇敢落实梦想的自己以及那坚定无惧的内心。检讨会议上,他们眼里的光就像一颗颗经历高压条件下打磨而成的钻石,那一丝丝光辉,纯然又澄澈,让我无法不撷入我的教学背囊里,伴我再走更遥远的一段路。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