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00am 24/03/2024

安焕然

边缘评论

新纪元大学学院

学术论文

马来西亚华人史

安焕然

边缘评论

新纪元大学学院

学术论文

马来西亚华人史

安煥然教授.​“馬華”不能只是為了榮耀華族

當我們義憤填膺批評極端的馬來本位主義者的論述時,是不是也要自我檢討吾等華族的心態,有時是不是一種自認為是“受欺壓”下激活的自大優越性神話?

ADVERTISEMENT

新紀元大學學院的助理教授白偉權去檳城遊玩,在街邊“撿到”一本免費取閱的《城視報》(2023年10月至12月號)。這期收有一篇關於我在“大馬遍地美食線上講座系列”之專題報道:張婉芊文字整理〈跨文化的再創造:海南料理在南洋〉。白老師順手拿回來,送給我。原來自己的講座內容被記者整理,登在檳城的《城視報》,很是開心。而且主編還請了專人(張桂佩)畫了兩張很到位的插圖,很是傳神。滿心歡喜。有人一年可以發表三四十篇論文,這種事,不敢恭維,也做不來,講出來可能也會給人懷疑是怎樣寫出來的。不過我一年倒是開講三十幾堂講座,教學相長。雖然準備工夫也很耗時,但心情愉悅。看到有實際的正面回饋,心底更加的踏實。

當然,學術論文還是要認真撰寫的。不過,做學問是要開心,而不是比較誰比較厲害。每次完成一篇論文的初稿總是筋疲力盡。寫論文,要有問題意識的定題目,找資料,擬框架,那才是最耗時和鬱悶的事。可是在初稿完成後的邊讀邊修改自己的文章,若沒有“感動”,大概你的文章也沒什麼靈性了。生硬的學術論文,可以有適度的溫情(不是情緒)。

我是研究“馬華”(馬來西亞華人史)的。書寫“馬華”,所為何事?最近白偉權《拜別唐山》和莫家浩《臆造南洋》兩本新書被標榜為“新南洋史”。我雖是其中一本書的寫序人,但不要問我什麼是“新南洋史”,因為“新南洋史”不是我提的,而是“莫白”(家浩和偉權)的出版社作為重點促銷文案而推出的。對我來說,現在根本沒有“新南洋史”(學風或學派),即使有,也不成趨勢。惟不管你是做南洋史還是做“馬華”的所謂華人研究,縱使你不自覺存有華人本位,但至少那些悲情史、那些奮鬥史/鬥爭史,還有那些還沒有做研究就已經有寫作目的和答案定論了的“貢獻史”等概念書寫,是需要擺脫的。我不是說你不要再有研究的情懷和立場,但你必須要有多視角多語重文獻史料來論證你的研究,要有更多元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及瞭解你的研究對象,而不只是“榮耀華族”這樣一個悲壯的使命和動機。

當我們義憤填膺批評極端的馬來本位主義者的論述時,是不是也要自我檢討吾等華族的心態,有時是不是一種自認為是“受欺壓”下激活的自大優越性神話?

2023年10月,宋燕鵬主編《馬來西亞華人史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出版了。書中收錄了我的一篇論文《走出“地方”──華人史研究的幾個觀察思路》。這篇文章總結出好幾個點,於茲跟大家分享其中的兩點,其一,我們的華人研究的視角常常被“國境”、“國別”給綁住了。而“進村找廟”的田野調查,也常常走入“見樹不見林”的迷思。結果檳城人寫的鄉土懷舊,有濃濃的“檳島人”優越感。馬六甲人講古,一講就是六百年從鄭和說起,卻在馬六甲找不到太“真實”的鄭和遺存。而“文化新山”說故事,歷史短短,卻一再宏揚地方文化:說我們新山是最特別的、最團結的,我們有“獨尊義興”的“古廟精神”、有“五幫共和”,有“一山一廟一校”。如此的華人地方史研究僅淪為弘揚地方文化建構下的史料填空工作。然而,作為理性冷靜的學者,就不應停留在這個“寫作”層次,而應要與這種弘揚地方文化的“歷史建構”自覺地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其二,我在文章中指出我們要“進村”,也要“走出”這個村子。但華人的個案研究或比較研究也不應只是求差異性,探其所謂的“特殊性”。在研究的議題上,還需討論其“國家”和“全球化”問題。“個案研究”的對比,其問題意識的導向還在於“你要講什麼”?“你為什麼這樣說”?你這樣說,你想傳述的對象聽得懂嗎?能有所共鳴嗎?

日前,和一名在進修讀博士的“前”政治人物吃飯。他說,搞政治比較容易,只要會搞組織動員,大概就行了。一些辯論員出身的更厲害,正的反的都可以,不用立場的。反倒是讀博士,很難。因為讀得深入,以前以為是對的,原來都是錯的。天啊!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