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29日中央社電)臺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臺灣衛福部週四公佈其中一名死者解剖結果,初步在血液中檢出米酵菌酸,這是臺灣首次驗出這項毒素。米酵菌酸如何產生?哪些食物變質可能有毒素?中毒症狀有哪些?民眾飲食需不需要擔心?中央社整理相關資訊帶你瞭解。
米酵菌酸是什麼?
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這種菌容易在富含脂肪酸食物中繁殖,在攝氏22至33度、酸鹼值中性的環境易產生大量米酵菌酸,洗滌或高溫烹飪也不會破壞。
ADVERTISEMENT
臺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週四在衛福部記者會上說明,米酵菌酸有強烈毒性,會攻擊細胞的發電廠“粒線體”,造成人體所有細胞瞬間失去能量,低濃度就可讓腦部、心臟與肌肉癱瘓。
米酵菌酸中毒症狀有哪些?致死率多高?
主要影響肝臟、腎臟和腦部,症狀為全身無力、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患者可能併發血便、少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難、譫妄、休克、昏迷。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寶林茶室中毒案患者主訴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等,嚴重者則出現茶色尿、急性肝衰竭及酸中毒等情形。
研究資料顯示,嚴重者可能在症狀出現後20小時內死亡,外國資料統計致死率介於30%至100%。
米酵菌酸中毒怎麼治療?
曾收治病患的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對這種沒有藥物的毒素,會採支持性療法,“病人有什麼問題就解決”,如水腫、呼吸衰竭等症狀,就是用藥物控制。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只要1毫克就會致命,目前沒有解毒劑,僅能提供支持性療法,如呼吸衰竭就插管、休克就打強心劑。
變質後可能產生米酵菌酸的食物?
椰子、玉米與米制品發酵過程中,存放在適合唐蒼蒲伯克氏菌迅速增殖的環境,就容易產生米酵菌酸。新加坡食品局列出,在變質的木耳、銀耳中曾發現唐蒼蒲伯克氏菌。
營養師程涵宇發文提到,除了椰子製品、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玉米、變質的新鮮銀耳容易受到米酵菌酸汙染之外,變質的澱粉類產品也可能產生米酵菌酸,包含糯米、小米、高粱米與馬鈴薯粉等,因此米酵菌酸可能出現在腸粉、河粉、米線、溼米粉、溼冬粉、久泡木耳、久泡銀耳、涼皮及發酵玉米麵。
米酵菌酸中毒案例
寶林茶室案是臺灣首次出現案例,其他地區發生的米酵菌酸中毒案几乎與椰子或玉米等有關。
印尼:1895年首次發現米酵菌酸中毒死亡事件,是食用當地發酵椰子漿製成傳統食品。直至1977年因而中毒死亡人數高達近1萬人,印尼當局已於1962年禁止生產這項食品。
莫桑比克:2015年有民眾飲用發酵玉米粉酒中毒。
中國:據統計2010年到2020年共19起事件、140人受影響,例如2020年有民眾因食用玉米發酵的酸湯子而中毒,但整體而言並不常見。
如何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寶林茶室案引起部分民眾不敢食用米制品,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強調,唐蒼蒲伯克氏菌在溫暖、中性環境等條件下,才易產生米酵菌酸,因此,只要注意食物製程、適當滅菌、妥當存放,生產後儘快食用,就不用過度擔心。
除了別吃長期存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以及不要吃過期食品的基本原則之外,食藥署提醒,留意儲藏食品的溫度,冷藏要在7度以下、保溫要在60度以上,存放逾2天則要冷凍;食用前,食物要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0度以上才可食用。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指出,被米酵菌酸汙染的食物,不論是外觀或味道皆變化不大,很難察覺,建議避免食用重複加熱的米或麵食,多吃新鮮烹煮的食物。
新加坡食品局則建議,民眾在無法確保衛生規範下,應避免在家中自制玉米、椰子的發酵食品,倘若想發酵玉米或椰子食品,可添加檸檬汁、醋或乳酸等酸性物質來確保混合物呈酸性,抑制毒素形成。若有需要泡發木耳或銀耳過夜,應在冰箱中浸泡,儘量減少細菌生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