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觀看了一部有關北京雨燕的紀錄片,對這其貌不揚但飛翔能力扛扛的樓燕有了另一種看法。
這被北京人稱為“北京城精靈”的燕子,憑著一具不足一個雞蛋重量的身軀,竟能以每小時110-190公里的速度翱翔於高空!北京雨燕可是鳥中長距飛行冠軍。這種隸屬於夜鷹目雨燕科的遷徙鳥類,每年4月都得從非洲南部抵達北京築巢繁殖,然後再在7、8月返回非洲南部越冬。這近3萬公里的遷徙之路,往返飛行就覆蓋了亞非37個國家!
ADVERTISEMENT
據聞,那平均壽命只有5.5年的雨燕,一生中飛行的距離幾乎等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這其中的飛翔毅力,真讓人跨目相看。看著這紀錄片,我想起了下南洋先輩們的毅力。北京雨燕怎樣都要回北京築巢繁衍的堅持,像不像我們當初以豬仔身分被賣到中國以外地域的先輩,那份怎樣都要把中華文化堅持在異地貫徹始終的精神呢?
“北京雨燕被稱為無腳鳥”,當紀錄片的旁白如是描述時,我想到了王家衛的《阿飛正傳》。王家衛的電影總充斥著特有的破碎、朦朧與迷離感。無腳鳥在這電影中是一種象徵:這鳥,用一生的命,唱一曲最動人的歌,著陸的那一天就是它與死神擁抱的時刻,意象悽美。作為東西方文化強烈衝突和交融的繁華都市香港,催生了像《阿飛正傳》裡的主角那樣衣食無憂但生活腐敗糜爛的年輕人;而年輕人在文化紮根的途中讓自己與未來都迷失了,整部電影都是王家衛無腳鳥式的悽美意象。
雨燕的學名是“Apus”,這在希臘語裡意指:“沒有腳的鳥”。其實北京雨燕並不是沒有腳,只是它的兩隻腳很細弱,四個腳趾全朝前,不能抓挨樹枝也無法在地面上站立,一旦不慎摔到地面就很難再起飛。因此,對燕兒來說,一次的跌落就是一次致命的危險。基於此,它們以高超的飛行技巧在高樓大夏的邊上成群結隊飛舞追逐;在高速中捕食飛行中的昆蟲;在風雨欲來之前的天空裡,流矢飛箭一般掠地而過,它們可是生活在高中的鳥兒啊!燕雀焉知鴻鵠之志這話,在長距飛行冠軍的北京雨燕身上似乎說不通呢!
對故居故地的情懷
據說呀,北京雨燕是“勢利”的鳥,因為它們有著類似鳳凰非梧桐不憩的驕傲。它們的主要棲息與繁殖處只能是頤和園、雍和宮、天壇等歷代帝王廟宇古建築物的縫隙中。
那樣看來,經歷城市進化大量古建築物被拆毀而銳減的北京對它們來說可是不宜居之城。因此,這北京雨燕在70年代末幾乎就消失在那天子城中了。後來經過一些自然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以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觀鳥專業委員會志願者的努力,如修復古建築,在殘留的城門門樓下鼓樓等地搜索與保護雨燕,這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王朝興衰交替的候鳥,才在瀕臨絕滅的邊緣打了個轉兒,開始有了回穩的跡象。
在種種保護措施之下,北京燕兒的蹤跡也開始在天寧寺橋、建國門橋這些立交橋的橋洞縫隙裡可覓。和人類一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環境下,北京雨燕也“與時並進”向生活低了頭。慢慢地,那舊時王謝堂前燕,如今也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與其說北京雨燕對宮廷樓閣帝王廟宇的眷念是“勢利”的,我倒更相信那是一種對故居故地莫名牽掛的情懷。一如南洋的華僑,都幾輩幾代了,那北望故國的情意結依舊揮之不去。認清了故鄉已成他鄉的政治事實之後,華僑們乾脆就把故國故地的生活風俗的根落在了在異國他鄉的地上,努力讓其在已從他鄉轉為故鄉的土上繁衍不息,這不也是物競天擇與適者生存的寫照麼?
一部平平無奇的紀錄片,倒是攪動了一個平靜下午的細碎思緒。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