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30日綜合電)臺北信義區“寶林茶室”食安風波,衛福部週五晚間表示,8例重症個案皆檢驗出“米酵菌酸”,而關鍵食材“粿條”及其餘食品之檢測結果呈現陰性。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通常中毒後因人體濃度低,較難測出結果,透過檢測濃度高的食材,才能診斷出米酵菌酸中毒,然而此次的檢驗中,臺灣卻完全相反,他直言,“感覺下毒還是有可能”。
不過,林口長庚醫院毒物專家醫師顏宗海週五在記者會上被問及是否人為下毒時表示,“從醫學角度來看,不大可能。”
ADVERTISEMENT
聯合報報道,針對檢測結果,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臺灣這次的米酵菌酸中毒破案方式很奇怪,堪比電影還離奇!”他指出,參照國外論文經驗分享,通常人中毒後,由於人體濃度低,較難檢測出結果,透過檢測濃度較高的食材,方能診斷為米酵菌酸中毒。
反觀臺灣,蘇一峰直呼,恰好完全相反,“每個病人都驗出來了,偏偏每個食材都驗出陰性,感覺下毒還是有可能”,他表示,追查來源是否為下毒依然重要,“不然臺灣的傳統美食這次就被抹黑到底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