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本《阿婆的味道》故事中,有人问故事主角阿花,“你的擂茶怎么那么好吃呢?”。阿花回答说:“我啊,在擂茶中加了原汁原味的——爱”。
《阿婆的味道》的诞生,是一群热爱艺术和文化的传承者,用爱慢慢“熬煮”而成。他们没有资金、没有赞助商,但是凭着满腔热忱,加上志同道合的友人自掏腰包,花了两年才完成。
对这群人而言,以文学艺术做文化传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们想用另一种方式,记录文化、传承文化。
简单易懂方式传承客家文化
砂拉越大学语言学院高级语言老师兼选修科主任官慧玲喜欢搜集民族文化故事,也爱绘本。从长辈、文人学者的口述中,她收集了不少故事,包括讲述民间信仰的真实故事《红肚兜男孩》及客家文化的《阿婆的味道》。
她5年前就发行首本绘本《红肚兜男孩》,最初以日本艺术形式“Kamishibai”(纸芝居)呈现,后来在前同事洪诗川的大胆提议下,合作出版首本绘本。
她一直对《阿婆的味道》念念不忘,无数次想要实现它,但资源有限,她不断自问“要不要自找麻烦”。和朋友罗诗琴,即《阿婆的味道》另一名作家提起,罗诗琴告诉她:“一起来吧!”,就这样催生了《阿婆的味道》。
“我们都是客家人,我又喜欢绘本,我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文化,让客家人的文化能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流传下去。”
擂茶代表客家文化及精神
选择擂茶,主要是它代表客家人文化及精神的味道。官慧玲说,文化的传承有很多种,语言、生活习惯、习俗,而传统食物也是其中一种。《阿婆的味道》故事,主要围绕着阿花和阿婆的温馨互动,呈现客家人刻苦耐劳、朴素节俭的日常生活、客家擂茶的饮食文化和客家童谣。
故事也婉转带出老人陪伴孙子长大,还有老人离去后,一直活在孙子心里的美丽点滴。
通过食物味道回想过去
罗诗琴说,他们想通过食物的味道,让人们回想过去,可能是爷爷奶奶,也可能是父母、手足,或是童伴之间发生的人与事。
“我们希望把这份回忆、这份爱,传承下去;就像我们看绘本,可能小时候就是单纯看一个故事,但经过岁月积累,重新回看,将是另一种感觉。”
决定制作《阿婆的味道》时,他们没有多想制作经费和书籍能或不能卖出,就召集数人,包括绘画策划人洪诗川、资料收集者关惠予、绘画家关净文及关荔文。
官慧玲说,若不是罗诗琴跟她说“一起来”,这个故事可能永远只是电脑中的一个文档。她自认是烹饪门外汉,没看懂几样食谱,绘本后半部分的食谱都是出自罗诗琴。洪诗川足智多谋,只要提出想法,总是无条件支持。更重要的是,洪诗川会纠正她,然后互相讨论,以做得更好。
费时收集资料考察
关惠予是绘本的主要资料收集者之一。她热爱阅读绘本,也提供不少宝贵的心得与意见,《阿婆的味道》里的“阿婆”一词正是她提议的。关惠予的2名姪女,自学网络插画家关净文及关荔文也来帮忙,她们接受官慧玲无数次提出修改图样,只为了更贴近现实。绘本中的蓝麻雀和褐麻雀,在绘本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看似薄薄的绘本,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插画,但整个故事的完成并不容易。在把故事背景设定为90年代后,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收集资料及考察,包括90年代“阿婆”的服装、生活习惯、童谣、食物,甚至当年的房屋结构等,都经过考察后绘画出来。这可从绘本中,阿婆衣服花纹较简单、木质的墙壁、百叶窗、木凳子,甚至家中摆设品看出。
盼藉马来文版本促进各族谅解
让人惊喜的是,《阿婆的味道》除了有中文版,也有马来文版。洪诗川说,最初是为了感谢砂拉越基金局提供部分赞助而决定印刷少量马来文版本。
后来,在计算印刷成本,加上希望友族也能更多了解华人文化,而不要把本身文化局限在框框中,才大胆印刷1000本马来文版本。他们希望通过绘本能促进各族群之间的谅解。
5年前,官慧玲推出《红肚兜男孩》,当时仅印刷500本,用了超过两年的时间售出。《阿婆的味道》共印刷2000本,即中文版1000本及马来文版1000本。正如洪诗川所说:“制作和销售是两回事”,面对市场宣传、行销的问题,他们不去多想,一心只想把作品做好。
“我们要看到的回报不只是经济上,当中还包括本地生产业、人才提拔、文化遗产和传承,另类教育的本土题材。投资在知识产权的业务可以有很长远的效益,间接的把整个产业链尽量本土化,那么就可以慢慢的迈向永续。”
如果为了赚钱,他们就不会用两年时间才出版,反之,他们更享受慢慢来,从收集资料、研究、考察、细节的调整及修改、设计的颜色及所带出的信息,他们希望能最真实的呈现客家文化,而不是凭空想像。
获砂客属公会助推介宣传
在《阿婆的味道》要推出市场,需要平台做推展礼时,官慧玲惆怅了好一阵子,苦脑着要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做这件事?幸好之前仗义相助,免费给他们办擂茶制作活动的砂拉越客属公会再次挺身而出,在今年2月29日的天穿日晚宴上为他们提供时段,进行简单的新书推展礼。
“《阿婆的味道》从制作到推出,由很多的‘爱’堆砌,并形成很强大的爱的磁场。”
官慧玲希望,大家在《阿婆的味道》里感受到这份“爱”,这份爱包括对文化传承的爱、对阅读的爱、对绘本的爱、对无偿付出的爱,然后再分享更多的“爱”。
故事围绕阿花阿婆温馨互动
《阿婆的味道》故事起源于砂拉越古晋的新尧湾,社会经济背景是19至20世纪期间。当时南下的客家人主要从事割胶工作,生活贫困,孩子众多。
《阿婆的味道》故事里的阿花是家中老幺,与兄姐年龄相隔较远,年长的兄姐帮忙父母从事割胶工作。阿花只能留在家里,和阿婆生活。故事主要围绕阿花和阿婆的温馨互动,呈现客家人刻苦耐劳、朴素节俭的日常生活、客家擂茶的饮食文化和客家童谣。
《阿婆的味道》呈现的不只是婆孙情、客家文化、客家情怀,还希望看的人从故事中闻到“阿婆的味道”,联想起某种熟悉的味道,勾起某段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