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繪本《阿婆的味道》故事中,有人問故事主角阿花,“你的擂茶怎麼那麼好吃呢?”。阿花回答說:“我啊,在擂茶中加了原汁原味的——愛”。
《阿婆的味道》的誕生,是一群熱愛藝術和文化的傳承者,用愛慢慢“熬煮”而成。他們沒有資金、沒有贊助商,但是憑著滿腔熱忱,加上志同道合的友人自掏腰包,花了兩年才完成。
對這群人而言,以文學藝術做文化傳承,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他們想用另一種方式,記錄文化、傳承文化。
簡單易懂方式傳承客家文化
砂拉越大學語言學院高級語言老師兼選修科主任官慧玲喜歡蒐集民族文化故事,也愛繪本。從長輩、文人學者的口述中,她收集了不少故事,包括講述民間信仰的真實故事《紅肚兜男孩》及客家文化的《阿婆的味道》。
她5年前就發行首本繪本《紅肚兜男孩》,最初以日本藝術形式“Kamishibai”(紙芝居)呈現,後來在前同事洪詩川的大膽提議下,合作出版首本繪本。
她一直對《阿婆的味道》念念不忘,無數次想要實現它,但資源有限,她不斷自問“要不要自找麻煩”。和朋友羅詩琴,即《阿婆的味道》另一名作家提起,羅詩琴告訴她:“一起來吧!”,就這樣催生了《阿婆的味道》。
“我們都是客家人,我又喜歡繪本,我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文化,讓客家人的文化能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流傳下去。”
擂茶代表客家文化及精神
選擇擂茶,主要是它代表客家人文化及精神的味道。官慧玲說,文化的傳承有很多種,語言、生活習慣、習俗,而傳統食物也是其中一種。《阿婆的味道》故事,主要圍繞著阿花和阿婆的溫馨互動,呈現客家人刻苦耐勞、樸素節儉的日常生活、客家擂茶的飲食文化和客家童謠。
故事也婉轉帶出老人陪伴孫子長大,還有老人離去後,一直活在孫子心裡的美麗點滴。
通過食物味道回想過去
羅詩琴說,他們想通過食物的味道,讓人們回想過去,可能是爺爺奶奶,也可能是父母、手足,或是童伴之間發生的人與事。
“我們希望把這份回憶、這份愛,傳承下去;就像我們看繪本,可能小時候就是單純看一個故事,但經過歲月積累,重新回看,將是另一種感覺。”
決定製作《阿婆的味道》時,他們沒有多想製作經費和書籍能或不能賣出,就召集數人,包括繪畫策劃人洪詩川、資料收集者關惠予、繪畫家關淨文及關荔文。
官慧玲說,若不是羅詩琴跟她說“一起來”,這個故事可能永遠只是電腦中的一個文檔。她自認是烹飪門外漢,沒看懂幾樣食譜,繪本後半部分的食譜都是出自羅詩琴。洪詩川足智多謀,只要提出想法,總是無條件支持。更重要的是,洪詩川會糾正她,然後互相討論,以做得更好。
費時收集資料考察
關惠予是繪本的主要資料收集者之一。她熱愛閱讀繪本,也提供不少寶貴的心得與意見,《阿婆的味道》裡的“阿婆”一詞正是她提議的。關惠予的2名姪女,自學網絡插畫家關淨文及關荔文也來幫忙,她們接受官慧玲無數次提出修改圖樣,只為了更貼近現實。繪本中的藍麻雀和褐麻雀,在繪本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看似薄薄的繪本,簡單的文字和簡單的插畫,但整個故事的完成並不容易。在把故事背景設定為90年代後,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收集資料及考察,包括90年代“阿婆”的服裝、生活習慣、童謠、食物,甚至當年的房屋結構等,都經過考察後繪畫出來。這可從繪本中,阿婆衣服花紋較簡單、木質的牆壁、百葉窗、木凳子,甚至家中擺設品看出。
盼藉馬來文版本促進各族諒解
讓人驚喜的是,《阿婆的味道》除了有中文版,也有馬來文版。洪詩川說,最初是為了感謝砂拉越基金局提供部分贊助而決定印刷少量馬來文版本。
後來,在計算印刷成本,加上希望友族也能更多瞭解華人文化,而不要把本身文化侷限在框框中,才大膽印刷1000本馬來文版本。他們希望通過繪本能促進各族群之間的諒解。
5年前,官慧玲推出《紅肚兜男孩》,當時僅印刷500本,用了超過兩年的時間售出。《阿婆的味道》共印刷2000本,即中文版1000本及馬來文版1000本。正如洪詩川所說:“製作和銷售是兩回事”,面對市場宣傳、行銷的問題,他們不去多想,一心只想把作品做好。
“我們要看到的回報不只是經濟上,當中還包括本地生產業、人才提拔、文化遺產和傳承,另類教育的本土題材。投資在知識產權的業務可以有很長遠的效益,間接的把整個產業鏈儘量本土化,那麼就可以慢慢的邁向永續。”
如果為了賺錢,他們就不會用兩年時間才出版,反之,他們更享受慢慢來,從收集資料、研究、考察、細節的調整及修改、設計的顏色及所帶出的信息,他們希望能最真實的呈現客家文化,而不是憑空想像。
獲砂客屬公會助推介宣傳
在《阿婆的味道》要推出市場,需要平臺做推展禮時,官慧玲惆悵了好一陣子,苦腦著要如何以有限的資源做這件事?幸好之前仗義相助,免費給他們辦擂茶製作活動的砂拉越客屬公會再次挺身而出,在今年2月29日的天穿日晚宴上為他們提供時段,進行簡單的新書推展禮。
“《阿婆的味道》從製作到推出,由很多的‘愛’堆砌,並形成很強大的愛的磁場。”
官慧玲希望,大家在《阿婆的味道》裡感受到這份“愛”,這份愛包括對文化傳承的愛、對閱讀的愛、對繪本的愛、對無償付出的愛,然後再分享更多的“愛”。
故事圍繞阿花阿婆溫馨互動
《阿婆的味道》故事起源於砂拉越古晉的新堯灣,社會經濟背景是19至20世紀期間。當時南下的客家人主要從事割膠工作,生活貧困,孩子眾多。
《阿婆的味道》故事裡的阿花是家中老么,與兄姐年齡相隔較遠,年長的兄姐幫忙父母從事割膠工作。阿花只能留在家裡,和阿婆生活。故事主要圍繞阿花和阿婆的溫馨互動,呈現客家人刻苦耐勞、樸素節儉的日常生活、客家擂茶的飲食文化和客家童謠。
《阿婆的味道》呈現的不只是婆孫情、客家文化、客家情懷,還希望看的人從故事中聞到“阿婆的味道”,聯想起某種熟悉的味道,勾起某段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