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Monk在片場外,瞥見一身黑奴打扮的黑人演員,這個或許剛在好萊塢踉蹌追夢的龍套演員,對照Monk菁英知識分子的休閒爾雅(以及掌握話語權的位階),兩人之間幾步寬的距離,是幾個世紀的血淚跋涉。這是電影的核心表述,玩味而黯然的無奈——美國或世界依然有許多“政治正確”的偏見、或刻板印象,始終原地踏步。
ADVERTISEMENT
《American Fiction》片名戲謔直面電影的要旨辯證:黑人寫的小說,難道不該是美國人的小說?何以總是框隔在“黑人”的類目裡,一如Monk在書店執拗的追問店員,Toni Morrison作品在書店的分類。電影改編自美國非裔多產小說家Percival Everett的作品《Erasure》,以大學文學教授兼小說家Monk的生活,嘲諷美國社會對政治正確的矯枉過正,探視美國黑人在社會、家庭、情感、性別議題的境遇。
故事中的Monk跟許多中年白男人為主角的故事一樣,有知識分子的自視甚高、也有對身分偏見的憤世嫉俗,也跟失意白男人一樣,逐漸陷落生活的漩渦;不同的是,這樣的生命困境極少出現在好萊塢的黑人主角身上,因為這樣的生命情境,跟白人平起平坐,甚或比他們優越(在文明的生活型態裡辯證文化菁英的處境),這樣的主角無需被救贖、同情。
原著小說有“小說中的小說”,插入Monk匿名諧仿刻板印象的“黑人傷痕小說”——底層困厄生活、犯罪粗鄙形象,電影以戲謔的喜劇形式概述其中的弔詭荒誕,而這部以作家最憎惡的題材取向寫就的小說,卻是他無人問津的創作中最暢銷、也斬獲文學大獎的作品,這是電影對美國社會的精闢黑色嘲弄。
多元即複雜多意,也有許多開放辯證,旁觀Monk的憤怒,觀眾或也發現,在抵抗所有的簡化單一刻板之際,會不會也不小心掉入刻板的窠臼,形構另一種政治正確?比如Monk和黑人女作家的交流/交鋒,他沒讀過作品就下的判斷、老是要求酷兒弟弟要舉止文明、潛意識裡覺得律師女友不應該喜歡自己的匿名作品,這些種種,或也是把多元收攏在抵抗之名裡,為了反偏見而蔓生新的偏見。也會不會,跟他討厭的中產菁英白人,部分相似?
《American Fiction》是Cord Jefferson的首部劇情長片,拍來幽默嘲弄,流暢點題,也金句滿篇,精準延伸小說對美國社會的精闢展述與荒誕剖析。
更多文章: 陳偉光/伊朗電影節因人性與生活而動人 費比安/《怪物》誰是怪物 陳頭頭/《The Zone of Interest》小日子與大屠殺 陳偉光/《紅毯先生》電影人自嘲的黑色幽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