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疫情所帶來的一個時機,催生了預製菜的發展。疫情之後當大家可以重新回到市場選購,預製菜熱潮雖冷卻下來,但還是打開了民眾對預製菜的認知。
不過,值得探討的是,我國的食品法令沒有把預製菜列入管控範圍,所以商家在製作預製菜時的配方與食品安全方面是否到位,是必須注意的,消費者在選擇預製菜時也必須慎選。
ADVERTISEMENT
儘管疫情之後,預製菜市場看似已經寂靜下來,家庭式製作已經大減,很多餐館為了應對過渡期而做的預製菜也隨著堂食恢復而停止製作,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工廠生產,強調衛生包裝,這對追求快捷、方便與味道的現代人來說是不二選擇,甚至將來可能發展至如中國一樣,預製菜成為佳節送禮選擇。
撇除食品安全的隱憂,營養師認為,預製菜是一種趨勢,只要能夠兼顧飲食營養均衡,並不存在預製菜缺乏營養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預製菜的製作過程要達標,以及營養標籤要清晰,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王秋燕:消毒殺菌功夫須做足
從事食品科技的營養師王秋燕說:“預製菜沒有問題,只要消毒、殺菌工作做得足就可以!”
她解釋,預製菜的製作原理與罐頭食物一樣,都是高溫、高壓生產,但因為包裝問題,它的保存期不能如罐頭那么長。
高溫殺菌必須是達到121.1度,除了毒素以外,在這個溫度下所有細菌都會被殺死,因為如果食材在製作時已經有了毒素,即使高溫也無法消除。
她認為,只要能夠做到高溫殺菌,預製菜的食物安全是可靠的,但需要擔憂的是,本地製作預製菜的中小型企業,能不能做到高溫殺菌這個步驟。
不同的預製菜做法,就有不同的殺菌與包裝處理,如需要冷凍的預製菜,跟只需放在室溫空間的預製菜,處理過程就不一樣。
“需要冷凍的預製菜,意味著沒有經過高溫殺菌這個步驟,雖然都是真空包裝,但因為沒有高溫殺菌這個步驟就必須冷凍收藏,才能確保食物不變質。還有原材料的種類與味道,如帶酸或帶辣的食物、配方與製作過程,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我國食安系統未完善
王秋燕直言,大馬在食安系統要求上未達完善,家庭生產的預製菜食安是一個問題,即使有冷凍系統,但不符工業規格的冷凍系統,會影響冷凍效果。
舉例,工廠的冷凍方式是層次性的,也就是每個托盤之間有隔離,可以快速冷凍;但家庭式的可能就是一包疊著一包,需要更長的時間冷凍,所以在選購的時候,最好還是選擇有信譽的生產商,畢竟大馬環境很適合細菌滋生,若再加上生產過程有瑕疵的話,就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問題。
“最後就是準備的過程。消費人在處理預製菜時,必須確保是煮滾,而不是加熱而已。因為預製菜不像罐頭是密封的,所以沒有防腐劑,但預製菜不是,所以為了安全,必須確保食用時是徹底煮滾。”
王秋燕表示,在包裝方面,鋁包裝的預製菜會比較安全,因為鋁袋可以耐高溫,而且有的鋁袋是有四層的,可以完全隔絕細菌。但無論如何,在加熱時,最好還是把鋁袋拆開,避免直接連袋子一起加熱。
包裝變質就必須丟棄
王秋燕表示,預製菜是一個趨勢,但最基本的食安要把關得好,除了要食材幹淨之外,防腐劑、添加劑也不可超標,要用對的包裝袋,對的儲存方式。
“它跟包裝跟罐頭一樣的,一旦包裝膨脹就不可以再吃,因為食物配方是不需要保護食品,而是靠包裝來保護食品,一旦發現包裝有問題就一定要丟,不要覺得食物味道沒有變就可以繼續食用。”
“給我選擇的話,我會選擇可以常溫保存的預製菜,因為已經高溫殺菌,除了一些半成品就必須冷凍收藏。”
選購預製菜時須注意
在選購預製菜時,王秋燕建議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是否需要冷凍,因為經過高溫殺菌的預製菜是不需要冷凍;
●需要冷凍的預製菜,或許保質期可以很長,但收藏太久會影響口感;
●家用冰箱與商用冰箱的冷凍程度有分別。前者會結成比較大的冰塊,解凍後口感會變化,而後者結冰速度很快,可以5至10分鐘可以完全冷凍好,所以解凍後的口感改變不大;
●無論標明的保質期多長,最好還是儘快吃,當中可能會解凍後沒有食用,又放回冰箱冷凍,更加影響口感,甚至變質;
●在選購預製菜時,最好選擇有規模工廠生產的,因為工廠需要經過很多稽查,所以很注重食安;反之住家模式生產 的有食安隱患。
劉懷友:宏量營養素加熱過不會完全消失
營養師劉懷友表示,民眾普遍有一個想法,認為食物一定要新鮮,而預製菜是加工食品,認為在加工的過程中,食材營養已經流失,無法達到營養均衡的要求。
他有不同的見解,他解釋,營養分為兩種,一種是宏量營養素(Macronutrient),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質,是機體的主要供能營養素,又叫產熱營養素,如維他命A、B、E、K,煮熟後不會完全流失,就如我們服用的維他命,煮熟後都可以保留,可能在反覆加熱後會降低一些,但不是完全消失,除了維他命C。
“預製菜有幾種類型,經過高溫殺菌,使用高溫包裝的預製菜,可以常溫存放,細菌無法進入,除非包裝出問題。其次就是需要冷凍的,包裝沒有技術含量,密封性不強,處理性不高,所以需要冷凍,大部分都屬於宏量營養素,所以預製也不會令營養完全流失。”
預製菜食品標籤未完善
他表示,預製菜可以大面積滿足人們需求,根據不同族群,系統化製作不同年齡層的食物,滿足人們的營養需求。
“我相信沒有人是每天吃預製菜的,偶爾吃是沒有問題,最主要是它非常方便,滿足現代人的快捷方便需求。”
不過,他提到一個問題,所有食物都要有標籤,預製菜也一樣,但大馬的預製菜卻不是全部做到。根據大馬食品法令,所有上架的食品一定要有標籤,標明原料及營養,保障消費人權益,但預製菜是新興產品,所以沒有涵蓋在食品法令,有的商家為了口味會自己調整原料與配方,這是一個法律漏洞,政府必須要予以糾正,所有法令都應該要與時並進。
“再加上現在的預製菜都是網購為主,沒有在商店上架售賣,難以追蹤。”
劉懷友表示,預製菜也有一個限制,那就是不適合葉菜類,只適合肉類,畢竟菜類不適合反覆加熱,無法保留口感。而且蔬菜預製菜也賣不到好價格,最關鍵的90%大馬人蔬菜攝取量都不夠,更別說買蔬菜類的預製菜。
詢及有人認為,當預製菜變相成為家庭飯桌上的“家常便菜”之後,以後就再也吃不到獨特的家鄉味,劉懷友說:“我對預製菜是保持中立態度,它是其中一種處理食物的科技,只要能夠大規模改變人類營養攝取,價格普遍化,就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再說,家鄉味會隨著時代與社會的改變而變化,老一輩的家鄉味,跟我的家鄉味也不盡相同,所以要看大家是以什麼心態去看待。”
食物包裝是關鍵
他認為,當今“古早味”這個詞已經被濫用,有的人賣的明明是不健康的東西,但打著賣的是古早味,吃的是情懷,長期吃反而引來更多長期病。
同時,他也點出預製菜存在的問題,包括食品安全、食物營養、包裝衛生等等。因為預製菜目前不受管制,所以很多廠家都標榜自己的產品是健康及營養。
包裝方面尤其關鍵,因為大馬天氣是細菌滋生溫床。劉懷友表示,食品包裝有很多種,單單冷凍食品就有分速凍(fast freezer)與普通冷凍(normal freezer)。速凍是不會改變食物口感,如本地的貓山王就是採用速凍方式出口,所以運到外國也不影響口感。而普通冷凍在解凍後會導致口感改變。
他認為,如果要讓預製菜走得更長遠,食物標籤很重要,只要產品符合條件,可以申請“Healthier Choice Logo (HCL)”標籤,推廣更健康的選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