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政府無法建立真正有效和完善的數據管理制度,來確保個人隱私得到妥善保護,真的很難責怪民眾拒絕履行公民責任註冊PADU。
根據星洲日報《星期天頭條》展開的民調,絕大部分民眾抗拒註冊主要數據庫(PADU)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對於數據庫的安全性缺乏信心,擔心個人資料外洩。
ADVERTISEMENT
在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確實面臨洩露的風險,尤其是大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過程中涉及大量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等敏感數據。這些數據在收集、存儲和傳輸過程中,如果沒有得到妥善保護,就可能被不法分子獲取和利用。
隨著技術的發展,黑客攻擊和網絡犯罪的手段也日益狡猾及複雜。黑客可能通過惡意軟件、釣魚網站等手段,竊取個人信息,導致隱私洩露。
儘管經濟部長拉菲茲一再強調系統的安全性,且我國有足夠的法律來維護民眾的隱私;然而,民眾依然對PADU缺乏足夠的信心,主要還是因為現有的個人隱私保護法律和法規仍不完善。
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數據保護法規,但執行細則和執行標準仍不具備可量化特徵,沒有實際操作性,導致民眾個人信息維權仍有不小難度。
尤其一些企業和組織在收集及使用個人信息時,明顯存在濫採濫用的情況,為了商業利益或其他目的,過度收集個人信息,並且在沒有得到用戶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將個人信息用於其他用途。
我相信,不少人都曾接獲銀行以外的“外包公司”來電,推銷私人貸款或信用卡,也有一些所謂的慈善機構要求捐款,又或者一些私人醫療中心邀請前往體檢,再伺機兜售配套。
然而,大家是否想過,這些公司或企業是如何獲取我們的個資?我們的個人信息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被出賣了?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確實使得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和處理變得更加容易及高效,但同時也催生了更多的隱私保護需求和技術手段。
政府機構數據洩露時有發生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黑客攻擊和網絡犯罪已對個人隱私構成了嚴重威脅。
因此,政府應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個人信息保護有法可依。通過制定嚴格的數據保護法規,規定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和處理等方面的要求,明確相關責任主體和處罰措施,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同時,政府應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加強對個人信息處理活動的監督和管理。通過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負責對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進行定期檢查、審計和評估,確保規範處理個人信息。
政府也應建立個人信息洩露應急響應機制,及時應對和處理個人信息洩露事件。一旦發生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政府應迅速啟動應急響應程序,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洩露範圍擴大,同時及時通知受影響的個人,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如果政府無法建立真正有效和完善的數據管理制度,來確保個人隱私得到妥善保護,真的很難責怪民眾拒絕履行公民責任註冊PADU。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