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死神出現在面前時,有的人會驚慌與不捨,有的人覺得解脫與放下,還有第三種人,就是從死神手中得到一次機會,重新“做人”,讓自己再活一次。
香港認知心理學家鍾灼輝博士就是第三種人,他不但與死神打了個照面,死神更教會他7件事,成就了今天的他。
ADVERTISEMENT
鍾灼輝直言,30歲之前他擁有一份很多香港人羨慕的高薪厚祿工作,就是警隊高級督察,以普世價值來說就是一個鐵飯碗。
然而當他與死神相遇之後,不但丟了這個鐵飯碗,更連自己最嚮往的自由也沒有了,因為他駕滑翔機發生意外,從幾十層樓的高空墜下,經歷了瀕死的奇遇,大命得保,醒來後卻要坐在輪椅上。
從意外發生到清醒、散盡家財治療雙腿,自我放棄想要輕生,最後在媽媽的陪伴下走過陰霾,報讀心理學,成為如今家喻戶曉的認知心理學家。
活下來後學會用逆向思維思考問題
回顧這個歷程,他覺得是死神教會了他7件事,讓他更懂得珍惜當下,更清楚知道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標,沒有浪費死神給他再活一次的機會。
他自我調侃的說,在警隊任職期間,他是犯罪心理學家,是一位死亡調查官,見過不同死法,各種自殺方法,包括跳樓、跳海、服毒、燒炭等等,所以同事給他一個外號“屍王”,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會想要自殺。
“當時我想了很多不影響別人的自殺方式,在香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影響樓價!”
他憶述,瀕死的時間很短,他從飛機失事到墜地大約是16秒的時間,但卻讓他有了逆向思維的想法,對往後的人生有了很大的幫助。
“逆向思維是很有效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去認識不同的東西,死亡就是其中一樣。固有概念一談到死就會避忌,與死亡有關的都是痛苦、失去、死別、死亡審判、地獄等負面印象。”
他表示,研究顯示,超過90%有過瀕死經歷的人,感覺都不一樣。很多人知道他與死神有過“一面之緣”時,都會感興趣的問他:“死神是講什麼話的?”。
他的答案是:“他不是用聲音傳達,我是用心靈感應的方式感應到他的訊息。”
鍾灼輝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課業,若今生不能完成,就會不斷輪迴重複,只是換個場景與人物。那一瞬間我眼前浮現出30年的人生回顧,印象最深刻的是過去12年生日許願畫面,原來我每一年的生日願望雖然不同,但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自由。”
死神為我上了一堂課
鍾灼輝清醒後花了一年時間才恢復行動能力。他表示,當一個病人一直都治不好,就會出現自我放棄的思維。他也一樣,當他跟媽媽說他決定放棄了,媽媽也沒有鼓勵他,只是要求他讓她繼續陪著就足夠了。
兩個月後,某個瞬間大自然讓他醒悟,真正的自由在心靈,不然飛到多遠也還在原地。當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自己的課業終於完成了,我找回自己的初心,回去香港大學完成心理學博士課程,當上心理治療師。”
“死過翻生”的他直言,真正的痊癒是自我療愈,而不是醫生。他的身體條件最差,但在內在條件最好之下重啟自己的人生。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複製奇蹟的能力,只是因為他的經歷,所以比大家多了一份相信的基礎。
他表示,“死過翻生”給他一個反思的機會,是否在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死過一次我才學會的事,就是什麼是真心想要。在瀕死前的生命回顧中,才知道自己終生追求的是自由,可是諷刺的是,當我坐在輪椅上才明白什麼是自由。”
死神教懂我的7件事
與死神擦肩而過,活在當下的鍾灼輝,經歷過身體失去自由,在幾近放棄人生的時候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每個人都害怕遇見死神,但鍾灼輝卻覺得,與死神的一面之緣,教會了他7件事,那就是:
1.人生課題不在因果,在學習
2.活在當下
3.人生要懂得“斷舍離”
4.找到相信的路順勢而行
5.夢想的過程比結果重要
6.凡事用心追求,不執著強求
7.自由在心靈,不在身體或財務
凡事追求不強求,努力活在當下
鍾灼輝沒有宗教信仰,所以他把輪迴稱為“重複”。從心理學及瀕死個案來說,人生不是以好或壞去看待,因為人生有很多課業,每個人都不一樣,若自己沒有找到自己的課業,就會不斷重複。
“如果相信輪迴說法的人,今生沒有找到自己的課業,下一世會不斷去學習,只是換個場景、人物不斷輪迴。當學到之後,人生就會自我超越與成長。很多人遭遇不如意事時都會埋怨上天,但地球上這麼多人,上天不認識你,也不會去整你,所以不要經常怨天尤人,應該以更高的高度去看自己的人生,提升自我。”
他表示,死過一次就會醒,俗話說的“不見棺材不流淚”,30歲那一年他的生產率是0,完全停頓,但卻是人生成長最快的一年,所以有時停下來或生病,是很好的機會去反思人生。
鍾灼輝表示,當心理治療師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直到瀕死的那一刻,看完自己的人生藍圖,才明白自己為何會選擇這條路。
“所以夢想的價值是很重要的東西,它彰顯我們生命的意義。至於值不值得用一生時間去換取一樣東西,不是以金錢去衡量,而是用時間去評估。它貴重的地方不是達成之前,而是追求的過程,凡事追求不強求,因為追求過程就是實現自己的夢想的動力。”
他強調,每個人都只活一次,所以必須活在當下,因為當下就是生命的全部。而死亡是一個禮物,因為有時限而變得珍貴,所以活好當下就好,因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將來。
“做人不要活在過去的執著與未來的擔憂,人生要懂得斷舍離。”
因為“死過”,所以他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享受生命,感恩自己還有機會享受生命,建立疫下幸福新常態才是最重要。(原文發佈於29/12/2023)
相關文章: 香港認知心理學家鍾灼輝/我死過,所以知道怎麼活 馬華資深作家碧澄/寫作,是這輩子要做的事 在生活中引導孩子談生死 生命教育是大人小孩的必修課 首屆Kaigo長者介護種子畢業,期許把介護核心概念發揚光大 臺灣畢柳鶯醫師/斷食善終──拿回生命自主權 天文法師/在生死麵前,大人小孩都需要靈性關懷
![close](/public/images/galleryclose.png)
![zoom](/public/images/galleryzoom2.png)
![image](/public/images/foursquare.png)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百格视频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