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之所以過度干預孩子的教育,除了溺愛之外還有滿滿的來自社會的壓迫和焦慮,而這樣的焦慮雖然讓家長更願意投入心力在孩子的教育,但也同時很容易導致孩子缺乏生活經驗與社會歷練,從而成為除了成績之外一無是處的“大人”。
ADVERTISEMENT
近來有一名教師在網絡上抱怨,學生家長一直代替孩子詢問作業問題,甚至有些家長還袒護孩子不做作業的行為,讓她怒從心起,教育不少家長的同時也在網絡上表達對如今教育現場的深深嘆息。
該名教師也表示,這樣的現象不僅將導致學生缺乏完成作業的責任感,也會讓孩子在上課時缺乏專注力,嚴重影響學習。說到底,家長若是太有“責任感”,則孩子將會越來越沒有功能,到頭來家長的辛勤耕耘養出來的卻是隻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號娃娃,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沒有好處。
事實上學生在待人處事上的“退化”已經不只是教師們的恨鐵不成鋼,也不只是疫情帶來的後遺症,而是出生在網絡時代的孩子們的普遍現象。有別於大人們對現代孩子們“早熟”的普遍印象,這些印象的產生是因為現代的孩子更容易接觸到以往大人們努力遮掩起來的成人世界的資訊,但若我們除去這些以性、暴力、政治等為主要元素的成人資訊後,我們會發現如今的孩子們在待人處事上比起十年或二十年前同齡的孩子有著肉眼可見的落差。
而這樣的落差其來有自。《i世代報告》一書中便指出,如今的社會資源更加豐富,少子化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於是比起前幾個世代的孩子,如今的孩子所受到的保護更多,在學校和補習中心的時間更長,也更少有脫離家長等大人的庇護而獨立生活的機會。若是在從前,孩子很有可能是獨自走路或搭車上學,放學後便獨自回家,或是與同儕到處玩樂、幫家長打工、照顧弟妹等。
而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化也是一大因素。智能手機如今已經取代傳統現實中的遊戲,成為孩子們的主要消遣與娛樂。而儘管許多大人都明知孩子過度使用智能手機會上癮,但比起讓孩子在外到處溜達或是與朋友聚會,家長往往更傾向於利用智能手機來消耗孩子的注意力和時間,讓孩子甘願待在安全的家裡,殊不知這反而剝奪了孩子累積生活經驗和人際關係的機會,讓孩子更加不懂得人情世故。
家長之所以寧可讓孩子待在家也不讓他們出門,很大程度上也是現實社會不斷在強化“外面很危險”以及“壞朋友很多”的焦慮。每當社會出現孩子被拐帶、交到壞朋友的新聞時,便會引起大眾的強烈關注,以及對家長疏於照顧孩子的撻伐。而社群媒體的出現也導致孩子與家長的言行舉止常常受到大眾的檢視和評論,加重了家長管教孩子的壓力和焦慮。
而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和貧富差距也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進行更多幹預的原因。根據《愛、錢與孩子》一書中的解釋,“直升機父母”常常出現在貧富差距較為嚴重的國家。這是因為貧富差距會帶來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這迫使家長投入更多心力在孩子的教育上,以期孩子能實現階級跨越,若是收入較為平等的國家則比較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綜上所述,家長之所以過度干預孩子的教育,除了溺愛之外還有滿滿的來自社會的壓迫和焦慮,而這樣的焦慮雖然讓家長更願意投入心力在孩子的教育,但也同時很容易導致孩子缺乏生活經驗與社會歷練,從而成為除了成績之外一無是處的“大人”。若是我們看向日本越來越普遍的“草莓族”、“尼特族”,是否應好好警惕如今的教育趨勢所帶來的影響?
或者我們捫心自問,這樣的教育是我們想要的教育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