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南洋歷史研究會1959年印行的《勤勉堂詩鈔》手抄本,重新輸入成電腦文檔,另加入詩作補遺,以及學者如高嘉謙、林立、陳育崧對左秉隆文學作品、社會史的分析篇章,可謂用心良苦。
ADVERTISEMENT
四顧天連水,孤帆一片開。
見山知岸近,湧月覺潮來。
舟遠旗能語,燈沉石費猜。
飄飄同梗泛,何處是蓬萊。
——〈渡海〉左秉隆
這首五律〈渡海〉出自清朝領事官左秉隆(1850-1924,馬新華文文學之父)之手,透露詩人渡海過江的感懷思緒,抒發了詩人對人生不確定性的無奈與迷茫感。左秉隆雖官運不佳,卻因擔任清朝使節,多次航海域外。除了〈渡海〉,其他詩作諸如〈渡太平洋〉、〈渡大西洋〉亦展現自身橫渡東、西國界期間遇見陌生地理文化,所激發的驚歎與感悟。
左秉隆與南洋接觸的緣分,可追溯至光緒七年八月(1881年9月)。他擔任清朝派駐新加坡的第一任領事時期,長達10年。之後,亦於光緒卅三年七月(1907年9月)再度返新任總領事官。左秉隆作為“使節”身分,在南洋華人社會的貢獻,如倡設義塾、開辦文會、主催英語雄辯會、保護婦女政策等在新馬華人史上已獲得諸多討論。而關於他在南洋的遊歷生活、以及與南來文人、官員、友人之間的酬增唱和詩作,則可從2021年時報文化出版社出版,由林立校注的《勤勉堂詩鈔:清朝駐新加坡首任領事官左秉隆詩全編》一探究竟。
詩歌透露出南洋經驗
本書將南洋歷史研究會1959年印行的《勤勉堂詩鈔》手抄本,重新輸入成電腦文檔,另加入詩作補遺,以及學者如高嘉謙、林立、陳育崧對左秉隆文學作品、社會史的分析篇章,可謂用心良苦。本書收入左氏的七百餘首詩作,涉及他分別作為“使節”、“詩人”、“遷客”的身分想像與情感表達。雖然林立於書中提及左氏的作品“誠然將‘南洋主題’透過‘炎荒’、‘荒島’等辭帶入了中原視域,但實際上他在‘南洋色彩’的營塑方面,即沒有下什麼功夫……”不過,我們可從詩作中探究左秉隆的南洋遊歷史與政治互動史,包括〈遊檳榔嶼極樂寺〉、〈雪蘭莪途次作〉、〈遊吉隆坡溫泉〉、〈遊吉隆坡石巖〉、〈彭亨途次作〉;又如〈柔佛王宮早眺〉、〈夜宴柔佛王宮(二首)〉、〈柔佛王御極之辰有作》等等。這些詩透露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清朝使節的“中原—南洋互動經驗”,當中涉及南洋華人移民社會、皇族政治交際、地方文化建設的關係。
相關文章: 【馬華讀立國】認識“之間”的南洋人與城 潘舜怡 / 尋覓碼頭上的“陌生人” 潘舜怡 / 海島上傾聽《鳥的戀情》 潘舜怡 / 故事從“壁虎”開始 潘舜怡 / 如何閱讀南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