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3:14pm 09/04/2024

周刊专题

螺壳

Gua Masoorat

马苏拉岩洞

岩画

岩壁

郑文达

近打谷监测站

石灰岩山

Kinta Valley

近打谷

化石

岩洞

遗迹

遗址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刘剑英 视频:本刊 陈愐壮、林芷桑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当环境保育和经济发展在互相拉扯时,近打谷石灰岩山未来的命运会如何?

每次从吉隆坡驱车北上太平,看见峰峦叠嶂的“山城”变得光秃,叫人不忍直视。由于采石业是霹雳州的经济命脉,数十年不断“刀削”,令魁伟雄奇的喀斯特地貌变得瘦骨嶙峋。

然而,)并非空寂清冷的山区,它是大自然留下的瑰丽宝藏,在辽阔丰饶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系统,成为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也同时在历史洪流中留存人类古文明的文化指纹。

ADVERTISEMENT

如何在发展与保育之间找到平衡点?恐怕这是个难题。一群想坚守岩山的当地人不忍目睹近打谷美景消逝在岁月里,默默用文字、影像和社交媒体记录其面貌。他们趁岩山未化为烟灰时,钻进探索,记录眼前美好的一面,留待后人能够目睹摄人心魄的石灰岩自然生态,以及珍贵的史前

近打谷被高低起伏的石灰岩山和湖泊环绕着,周边广袤的石灰岩有上亿年历史,以拱桥山(Gunung Kantan)为例,山龄就超过5亿年。当中,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有数万年历史的动物、石器,以及几千年历史的

2018年,近打谷地质公园成为国内第二个“国家地质公园”,以维护遗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但还是被弄得伤痕累累。隔年,一班人成立了“”(Kinta Valley Watch),想要好好地记录石灰岩洞的生态文化和历史遗迹。

3月上旬,我们一行人跟随近打谷监测站召集人,一起到近打谷中部其中一个岩穴,一睹稀有的犀牛牙齿化石。事前与他通电时,对方非常慎重地交代不能透露半点洞穴位置和名称,以防有心人士前来盗窃或破坏。

当天,烈日高照,身材魁梧的郑文达戴好头盔,遥指不远处的垃圾堆,转头便对我们说,洞穴入口处就在那里。他没接受过正式训练,亦无考古相关学术背景,却天生有灵敏触觉,对岩洞的见解有独到诠释。他神秘兮兮地笑说,只要开了“天眼”,你也能看到岩壁上的原始岩画和化石。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一些岩画藏匿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经过郑文达的提示,我们钻入狭窄的岩壁内,近距离欣赏古人岩画。
犀牛牙齿化石在这里!

过去几年,近打谷监测站不断与学者前来探洞,参与化石挖掘过程,双方互相交流学习,再配合资料阅读,可以迅速扫描岩洞,找出不同之处。

“阿昇(钻研古脊椎动物和动物考古学家林泽昇)有教我们怎样分辨牙齿化石,久了便知道哪些化石是牙齿,这就是开光咯!”进入洞穴后,郑文达就开始“测验”,“考考你们,这里有一颗很大粒的牙齿化石,你们去找找看。”

在昏暗的洞穴里,我们一行人依靠头盔灯,以及两盏便携式的口袋LED灯,在空旷的洞穴中慢慢寻找。最后在粗糙纹路的岩石壁上发现凸出的“异物”。

“那个就是犀牛的牙齿,是很罕见的情况。”他说,这证明了怡保曾有过犀牛。“如果我们有完善的系统推动(考古知识)教育,化石永远留在这里是最好的。”

在分享寻找化石经验时,郑文达突然指向岩壁上横突的“岩檐”(沉淀物),并说檐下也有可能找到动物碎骨化石,这些都是经验累积才会得知的讯息。

“我们也不是一次就成功发现化石,而是重复走了很多次才有这样的收获。”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有些石灰岩洞位置非常隐秘,没有郑文达等人引路,根本找不到入口处。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经过多次提示,我们才发现位于岩壁的犀牛牙齿化石。

,考古遗迹的线索?

虽说自由探洞,但郑文达强调,他们找到动物化石后会第一时间通知学者,再由专家负责挖掘。“我们去挖是非法的,属于破坏,不受(政府单位)承认的。”郑文达曾在2020年发现剑齿象牙齿化石,当时大马未曾发掘过剑齿象化石,所以那次的重大发现为我国考古历史增添了珍贵的材料。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有机会深入几个岩洞,而眼前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满地螺壳。那么螺壳从何而来?有一种说法是以前地形缘故,河流将螺壳推进洞穴。也有说法是指古人食用之后,将螺壳丢弃一旁。郑文达甚至推敲,螺壳也可能是古人陪葬品。若从中立角度来看,螺壳也许在每个洞穴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故事。

近打谷北部有个考古曾挖出人类遗骸,郑文达翻查资料,得知在30年代,有荷兰考古学者在有关遗址挖出具有4000年历史的人类骨骸。可是有关遗址在挖掘后没有受到任何保护,任由日晒雨淋。看到此景,他只能发出一声“唉……”的叹息。

一般推断,在洞穴里面才会找到古人类遗骸,但在考古遗址却是一面偌大的陡峭崖壁,而壁下的泥土已被翻开,嵌满了细小的螺壳。这意味着,螺壳是考古遗迹的线索,如果在其他洞穴发现大量螺壳,有很大几率会找到石器、岩画、人类骨骼、动物遗骸等等。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我们一行人去了几个岩洞,都发现满地螺壳。
以微小力量,保住

郑文达绝对热爱岩洞,举凡一个小细节,他都能滔滔不绝,更要求我们亲身参与探索,用肉眼去欣赏和找出古人生活的痕迹。“真的好过去博物馆,现在亲身到访考古遗址,也只是看到冰山一角。”

近年,马苏拉岩洞()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它本身是一座史前遗迹,保存了多幅原始岩画、奇岩异石、动物化石,当地还有攀岩活动,并在专人带领下攀岩登高欣赏美景。

说到此事,他笑称与这个岩洞有些“渊源”。大约两三年前,他接获朋友通知,发现有人在洞内安放神像,估计是想将此洞建立岩庙,并有挖掘推土痕迹。由于护山心切,他与一些非政府团体的友族达成共识,希望能够保留洞穴内的自然遗产。

“那时情况很紧张,我是由零开始做这个(保山)运动。”他投入很多时间向政府单位反映诉求,依据程序提交表格。后来保住岩洞,而他也看着马苏拉岩洞成为近打谷地质公园的第19个地质区域(Geopark),地位顿时变得举足轻重。

他说,成为Geopark以后,至少有利于推广生态旅游或学术考察,可以好好保护这个史前遗址。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许多人会注重动物化石、岩画年份,对郑文达而言,年份倒是次要,他的目的是希望填补我国考古历史的空白处,无论是多少年的古物都值得被采集、记录和收藏。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目前近打谷监测站成员维持在5人,他们采取开放的合作关系,与攀山、脚车、绘画、摄影、环保组织合作,一起筹办活动,推广近打谷生态环境。左起王贝茵、郑文达和陈佩仪。

四处探洞,分享怡保洞穴美景

不少人以为近打谷监测站是保山组织,郑文达解释,他们其实是反公害组织,重新关注一些被遗忘的公害课题,比如非法垃圾场、洋垃圾、砍伐课题、有毒废料埋毒槽等。恰好怡保拥有庞大的石灰岩,他们便想要亲自“代言”,让更多人认识近打谷的旖旎风光。

“你知道吗,我们的‘山城’并不是指山脉,而是专属的石灰岩。我们是由每一个独立岩石残丘包围,所以怡保可以称为拥有喀斯特地貌的城市。”

当问及为何会对探洞产生浓厚兴趣,他笑道,以前资料有限,没有人告诉他洞穴的来历,不如亲自去找答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时也是与朋友一起穷游的机缘,到处探洞后在社交媒体分享岩穴的绝美景色。

“有时发现一些有趣的石头,就放上社交媒体,之后有人告诉我这个是化石。当我们发现奇怪的图案,有人说是罕见的岩画,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所以这个时代需要社交媒体,可以成为沟通和资讯交汇的渠道。”郑文达虽有化石“天眼”,但他坦白地说,找到化石是意外,找不到也是必然的,凡事不用强求。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当我们俯身穿过岩洞,突然发现别有洞天,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的情景。
保育与发展的拉扯,如何留下珍贵记录?

保育和发展永远是两难,郑文达明白当地有很多人从事采石业,亦没有必要采取极端手法反抗,仅仅是希望能够有对话空间,有机会让考古学者、探洞团队做全面的记录,让下一代至少看到这些化石、岩画的照片。

当采石业者决定开发原始洞穴,近打谷监测站的立场是恳请做更多方面考量,管理层可以与学者专家讨论,能否容许他们入洞考察和采集资料。倘若没有学术材料,那么采石业者可以自由开发。他指出,近打谷监测站只是扮演局部角色,尽可能收集资料,再由多个单位组成圆桌会议,纳入政府单位、学者、专业人士、当地居民、采保山爱好者一起探讨一个妥善的方案。

郑文达提及,采石业者应考虑开采地下石灰岩,因为地表上的石灰岩只是沧海一粟,近打谷预计有八九成石灰岩藏在地表下。换言之,如果往地下开采可以获取更丰富的资源。这样地表上的石灰岩洞得以保住,为学者争取更多时间考究岩穴的人文遗址。

有学者透露,早在80年代,有人提出开采地下石灰岩的概念,但碍于技术尚未成熟,无法成事。如今科技发达,开发技术已日臻成熟。目前大马有3家公司已经在开采地下石灰岩。这也视乎采石业者愿不愿意投入资源,往地下开采。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这是在近打谷中部一个岩洞发现的岩画,你看得出是什么图案吗?

【知多一点】

石灰岩源自海底,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地下水、雨水遇上二氧化碳时,会产生化学作用形成碳酸氢钙。这个物质会溶在水里,当石灰岩长期被这些水腐蚀,慢慢形成石骨嶙峋、奇异锐脊的岩溶景观。当雨水沿着山体沟槽或裂缝流动,会渐渐地加宽和加深裂缝,最后形成奇形怪状的洞穴通道系统。

(原文上传于17/04/2023)

相关报道: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近打谷探洞/03】刻在岩壁上的画,解读古人的生命密码
短片视频:
一起探索:近打谷石灰岩洞

延伸阅读:
【说故事的人:一】博物馆导览员/说故事有套路
【说故事的人:二】希望之谷导览员/用生命说故事
【说故事的人:三】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策展人/挖掘文物故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