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活力名家

|

豪古一派

|
发布: 8:00am 09/04/2024

林家豪

豪古一派

考古“潜规则”

考古禁忌

考古不藏古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

新中国考古奠基人夏鼐

曾昭燏

文物鉴定

林家豪/考古“潛規則”

作者:林家豪

作為一名合格的考古與博物館從業人員,不搞收藏、不搞鑑定是我們的基本原則。下次見到我,就別再問這種問題啦!

真正的考古發掘就是那麼地樸實無華。

我在北大主修考古學,也曾在山東參與過一個學期的田野考古實習,算是個科班出身的考古人。雖然回來馬來西亞後,沒有直接參與考古發掘工作,但有幸能在博物館任職,勉強還是說得上學以致用。

ADVERTISEMENT

01 | 的不成文規定

說起考古界的行規,或許很多人都會想起《盜墓筆記》那一類小說中的各種禁忌,但實際上,我們幹考古所要遵守的並沒有那麼玄乎,更多的還是為了確保考古發掘科學性和以保護文物為前提設立的各種操作守則。這些跟大家說了可能也不好理解,但有一條是我們考古人奉為金科玉律的,就是“考古不藏古”。還記得上課時,院裡的老師曾經提過,從事考古工作者,自身不搞收藏,這是我們考古人的基本職業道德。

為什麼個人不能搞收藏呢?西方很多發現文物的人或國家,不也是將文物私有化或者乾脆直接拿到文物市場買賣嗎?確實,考古相關的倫理與道德問題在學科發展史上是一個滯後已久,來到現代才廣被探討的課題。尤其是考古學發展初期,正屬帝國主義興起時期,不少的考古發現實際上就是列強對殖民地歷史遺產的掠奪。比如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就曾在訪問印度期間拒絕歸還鑽石的請求,還留下了名句:“一旦你開口答應歸還一件,有一天你就會突然發現大英博物館變空了。”(If you say yes to one you suddenly find the British Museum would be empty.)

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則是在西方考古學基礎理論已經基本完整之後,加上當時中國考古學發展的潛議程之一,就是與西方學者專家爭奪文物的發現權和研究權。在國家民族大義之前,中國的考古人自考古學誕生以來,就有著“考古不藏古”的不成文規定。

什麼是“考古不藏古”?由於考古工作者是發掘文物的,如果家中有收藏文物,難免會瓜田李下,引起其他人的誤解。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那些大家,也是如此身體力行,親自成為模範,形成了一種行業內的自律。

比如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先生,自1928年擔任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開始,就和考古組的同儕約法三章:凡是做田野考古的都不藏古董。當李濟先生逝世後,他的後人在他的遺物中只發現了幾件仿製的藝術品,沒有一件文物,所藏的一萬多冊書本中也沒有珍貴的善本。

主持殷墟發掘的李濟先生。(照片來源:中研院史語所)

又比如夏鼐先生也是奉為信條。夏鼐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一生人參加並主持過無數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後震驚世人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和埋葬萬曆皇帝的北京明定陵,無數珍寶都需先經夏鼐先生方能面世,但夏鼐先生從不收藏古董。四十多年前,曾經有記者到他家中採訪,記者驚歎家裡卻看不見任何一件古物。

“新中國考古奠基人”夏鼐先生。

曾與李濟先生共事的著名女考古學家先生,在擔任南京博物院院長後,也曾立下一條不成文的院規:凡是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絕對不準私人收藏古董。曾昭燏先生不只是立下規矩,出身名門的她(曾國藩弟弟的曾孫女)還把自己早年收藏使用的清同治年間茶具等全都捐贈給國家。

中間那位就是曾昭燏先生,身旁一前一後的分別為夏鼐先生及李濟先生。

第一代中國考古人都如此堅守原則,因此也形成了一種傳統,傳承至今。中國國家文物局甚至直接採用曾昭燏先生當年的院規,列為中國文博工作人員的守則。

可惜的是,不從事考古的人往往只會被盜墓主題電影或《盜墓筆記》等現象級爆紅小說的影響,從而質疑考古人員會否監守自盜,至今依然是個困擾的問題。

02 | 考古人員不是文物鑑定家

另外一類非常困擾的問題就是:“你能不能幫我鑑定一下家裡的XXX?”“我這個XXX是真的還是假的?”在不少的社交場合中,當我自報家門後,就會有人來找我幫忙鑑定家中的寶貝。

社會上大部分人不太瞭解考古是做什麼的,所以經常把考古和文物圈混為一談。這現象非馬來西亞獨有,即使在中國,也是許多人都沒法弄清楚兩者間的區別。

首先,除了西方那些遊走模糊地帶,一時是寶藏獵人,一時又自稱考古學家的那些人,大多數考古人員主要在研究所、大學及考古所工作。這些單位的任何考古研究工作都是以學術為目的。根據考古學中的地層學與埋藏學理論,符合條件情況下基本地層年代都不會出現大差錯,所以不同地層中發掘出的文物自然對應不同的時代。換而言之,考古工作人員發掘出的都是真正出自地下的文物,那又何須去辨別真偽呢?文物圈涉及的都是民間傳世品,又或者是一些盜墓賊和文物販子交易流出的器物,鑑定的牽涉面甚廣,絕不僅僅是簡單的真或假而已。故此,學術界中的考古人甚少跨出去參與鑑定。

文物出土時需進行定位、拍照等多層工序後方能移動取出,這樣方能儘可能多地保留器物留下的文化信息。

二來,文物圈的水太深、門道太多,倘若被有心人利用為某器物掌眼後,對方將魚目混珠的器物一併吹噓,考古專家甚至博物館方難免落人口實,惹禍上身。

三則,考古人並不是不懂鑑定,而是考古工作可細分成不同的年代與項目,專攻的類別各有不同。讓專門研究棺槨的去鑑定書畫,自然是行不通的。

總的來說,作為一名合格的考古與博物館從業人員,不搞收藏、不搞鑑定是我們的基本原則。下次見到我,就別再問這種問題啦!

相關文章:
林家豪/洛陽都城興衰史
阿薊/開齋節到了,你吃Lemang了嗎?
張麗珠/早餐路線
彭健偉/尼泊爾的那尾木雕魚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