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靈再也11日訊)當年華小校園裡那位總是穿著長褲的馬來男孩,成長為精通三語的有為青年,更認為說華語彷彿擁有超能力!
ADVERTISEMENT
網媒In Real Life報道一名馬來男生接受華小教育,通曉華語的成長經歷,引起不少網民關注。
這名馬來男生華文名為哈昔夫,6歲時家人計劃將他送入國小就讀,但他主動要求報讀華小。
“我有位親戚在中國工作並能說一口華語,而我發現這個語言非常有趣,對語言一直深感興趣的我決定學習華文,所以我告訴父母希望讀華小的願望,而父母也很快就安排了。”
哈昔夫表示當時年幼的他並不知道這項要求會帶領他去往何處,但他如今慶幸曾在華小求學。
“報讀華小,卻對華文一無所知……上學的第一天,稱得上我與華語相遇的第一天。”
哈昔夫表示,初入學時他遇到了數名馬來同學,其中一人稍懂華文,但他卻一個字也不會,因此入學的首兩週極為難熬,而他最感激的是教師們用英語協助他度過了這段困難的學習期。
“感謝老師的引導,讓我能開始適應學校和增進我的自信心,老師還為我取了中文名,這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大步,那一刻我非常的興奮,這是我終生難忘的名字。”
哈昔夫在華小的同班同學有三大種族,他形容與華裔、印裔和巫裔一起上課的體驗很酷,且充滿新鮮感。
“其他巫裔和印裔孩童也在學華文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我們總是互相幫助。”
哈昔夫在6年的華小生涯中,總是穿著長褲,這不僅讓他看起來與其他小男生不一樣,也讓他感覺自己像個“異類”。
“剛入學的數年間,我很難交到朋友,因為沒有人真的願意與一個特別的孩子一起玩,他們總是用奇怪的眼神看我,而且他們在遠處就能認出我,因為我是唯一穿長褲的男孩。”
他坦言,同學們看起來很傲慢,或許因為他們人數更多,讓他間接感受到自己被輕視,但他也不諱言這或許是他過度解讀。
“作為一個孩童,他們也許對與特別的孩子交朋友這個想法感到陌生。”
雖然被當成“外來者”,但哈昔夫並沒有太在意,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對他。
每當休息時間,他都與同一群學生坐在同一張桌子,逐漸的他發現自己找到最好的朋友——華裔男孩喬瑟夫。
哈昔夫與喬瑟夫是同班同學,他們幾乎形影不離,總是在一起玩耍和經常互相拜訪,倆人一起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還曾相約到體育館觀賞專業足球賽。
“那是9歲的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什麼種族並不重要,而我抱持這個想法直到現在。”
語言的隔閡令學校功課變得加倍困難,在家中也沒有人能夠從幫指導哈昔夫寫功課,直到上了半年學才開始漸入佳境。
“一開始即使是最簡單的寫生字功課,我都會感到很無助,因為我的家人完全不懂得讀寫華文。”
他也表示,當時他在華小二年級的功課,竟比在國小6年級就讀的哥哥還來得多,因此他每天都必須留校,在同學的幫助下完成功課。
“這項語言一點都不容易,可當我學習了華文,我在校外就變得無往不利,我也為此感到驕傲。
“我的親戚都會在聚會上要求我說華語,即便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些什麼。”
當時哈昔夫也會隨母親到早市或夜市,每當華裔小販們聽到他說華語時,都會表現得驚訝和欣喜,這讓他感到彷彿擁有“超能力”。
“其實我理解和會說華語的能力,幫助我找到許多大品牌的兼職工作,這項語言能力成為我應對國際客戶的優勢,尤其在面對中國人時。”
哈昔夫也分享他在華小初嘗鞭手心的滋味,只因他沒有寫完功課,起初他未能理解這種令10歲小孩感到恐怖的教育方式,但也逐漸體認這是華小灌輸紀律觀念的方式。
上華小讓哈昔夫認識到各種華人節慶,包括清明節和中秋節。
他憶述小學一年級時第一次看到農曆新年的舞獅表演,從此便愛上看舞獅,畢業後對舞獅念念不忘,每年必會確保自己有機會看一次舞獅表演過過癮。
他也認為,上華小不僅讓他學習到華文,也讓他的英語進步不少,在多元種族的學習環境中,英語成為了他們溝通的語言,增進了他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機會。
“如今,我可以在履歷上註明自己精通三語,作為巫裔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掌握三語無疑更有利於求職。”
他讚揚華小教育系統塑造他成為一名有紀律的人,並且更有生產力和專注力,他為此感激不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