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某個星期天,氣溫異常寒冷,我從臺北國際書展離開後,就搭乘捷運去參與“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簡稱每詩)團隊的年度會議,地點選在臺北民權西路附近租來的小空間。
每詩是由一群現代詩愛好者經營的社群,主要工作是推廣現代詩的閱讀,成員每月根據當月主編設定的主題,分享並賞析一首自己選的作品給讀者。一般馬來西亞的讀者除了在報刊偶然看見,或親自去書店和圖書館搜尋詩集的架子,其實很難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現代詩這文類——小眾,邊緣,神秘,與生俱來“看不懂”的屬性。
ADVERTISEMENT
作為每詩專頁的長期讀者,大約從2016年開始注意到這個專頁,這麼多年藉由這個管道看下來,也免費閱讀了上千首作品,自然對其有分情誼。半年前我經友人牽線才加入團隊,裡頭的編輯部早已迭代更新數輪,當年最初的編輯們早已不知所終。目前的團隊在擴編後內部有五十幾人,成員的背景不僅限於臺灣,還有來自香港、澳門和馬來西亞等地的人參與。年齡層與職業也相距甚遠,從高中生到社會人士都有,彼此根據自己學識、美學和閱讀品味的選擇,將自己私藏鍾愛的作品分享的讀者。
平常團隊都是透過Discord溝通工作的安排,只有在年度會議時才有機會聚集在一起,規劃接下來這一年每個月份會進行的工作。扣除身處國外與其他縣市的成員遠端參與,當天仍有二十幾位到場。一些人在會議結束後到附近的居酒屋聊聊天,暢飲,就像是網友見面會般,相互靦腆地使用Discord的匿名自我介紹,如攤開底牌般揭示自己的真實身分:我是玖洲,生於南國,現居臺北,2019年來到這裡,在公館大學唸書,著有一本詩集。
而你呢?你或許是從其他縣市遠赴而來,會議結束後又要匆匆趕往火車站的博士生;或許是在臺南兼職活動策劃,同時領著政府補助寫作的小說家;或許是從香港移居過來,目前從事英文報導的菜鳥記者;又或許是跨行在醫學大學從事數據統計,人生與文學搭不上邊的路人。還有大學新鮮人,專業的文學研究者,以及絕大多數寂寂無名的文學愛好者,因為同樣喜歡現代詩而選擇來到這裡,用愛發電經營這個現代詩社群。
有時也會遐想,是怎麼樣的環境才能培養出那麼多的文學愛好者,他們的將來有許多其實並不會真的成為一個作家,擁有一本寫上自己名字的出版作品。但他們仍會購書,閱讀,偶爾將彼此私下撰寫的作品交換欣賞,分享自己作品刊登出來的喜悅,最後人來人往凝聚成一個社群。這些社群擁有許多的名稱,可以是“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可以是“想像朋友寫作會”,抑或遍佈島嶼各大院校的 XX詩社。
這令我回憶起遠在2018年,仍在馬來西亞讀大學的時期。受友人邀約,特意從金寶跑到吉隆坡茨廠街附近的某間咖啡廳,只為參與一場當時舉辦的小小的現代詩朗讀會經歷。活動由若鵬建立和召集,到場的人其實也不一定是活躍於文壇的詩人,他們可以是播音員,是中學教師,是科技企業的高管,或純粹對現代詩或朗讀有點興趣而來參與的聽眾。每個人輪流站上舞臺,捧著一本自己帶來的詩集,將文字一字一句朗讀成聲音。活動結束後,明志搬來一箱酒,將酒瓶在人與人的手間傳遞,暢飲,相互寒暄聊聊彼此的生活和文學的經歷。
讓故事和時間在酒杯與酒杯的碰撞間消失。
直到有人起身談起末班車的時間,頓時如大夢初醒般驚起,向櫃檯詢問價格後匆匆將款項留下,往民權西路的捷運奔去。當時正值冬天的午夜,屋外14度的氣溫,但我並不覺得寒冷。
相關文章:
【文學意見.回應】胡玖洲/首先你必須是個作家, 其次才是馬華作家——答章楷治書
胡玖洲/昨日故鄉
胡玖洲/沒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我决定买很多砖块
加固我们堆叠的承诺
让别人嘲笑的虚无
成为有力的证据
我们将会脱离那些远方带来的不适
虽说也算凄美
但南北大道的夜雨偶尔还会感到寒冷
偶尔标注留宿过的床榻,在地图里
围绕你的租屋计算相爱的距离
什么时候才可以慢慢靠近
那时疫情尚未抵达
我们尚不知距离即将带来的麻烦
但这似乎是一场命中注定的安排
疫情前的那个圣诞
我们组装家具,组装彼此的生命所需
为落地窗挂上一层纱帘
柔和掉多余的闪光
一切都来得刚刚好,一室一厅
左边有双峰塔右边有山有湖
恰好容纳生命与理想的差异
具象我们谈过的未来
一些空置的橱柜
也都会慢慢被填满
未来也会有植物、鱼群、
一条高傲的小狗
还有睡醒时不再更换的窗景
相关文章:
【花踪荟萃】这是我的花/郑羽伦(马华诗人)
无花/小诗十首
陈佳伶/下雨的日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