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中相及小相是馬大華文學會相聲組策劃的一系列相聲活動。從大到小,縱觀整個活動佈局,可謂囊括學生相聲活動的重要舞臺。它們分別是大型相聲觀摩會(大相)、全國中學生相聲比賽(中相),和小型相聲日(小相) 。
大相,是馬大主辦的大型相聲觀摩會,由大師及後浪齊聚一堂為觀眾演出。而小型相聲日,則是讓馬大相聲班的相聲演員於大相亮相前積累舞臺經驗,並先讓小相觀眾反饋,以幫助演員在大相的舞臺上獲得更好表現。至於全國中學相聲比賽,則面向全國,以比賽形式推廣相聲活動,推選出優質相聲演員,為相聲界燃放年輕火種。
ADVERTISEMENT
青年特約作者王修捷,講師、音樂人。曾出版18本小說,音樂作品散見於海內外。
Facebook:王修捷
堅持推廣相聲的唯一大專
提到這三項活動,不得不提馬大元老級的相聲大師姚智祥老師及何佳文老師。姚老師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相聲演員,也是大相的表演嘉賓,往往壓軸出場,驚豔四座。何老師目前為相聲組老師,也在中相活動中幫忙引薦合適的評審,務求參賽者能夠得到最佳的平臺發揮。中相活動一般由這兩位老師聯手把關選出優秀選手。從開拓者到指導者,他們是馬大相聲發展史中最標誌性的成功案例。
目前所有國內大學,只有馬大一所大學在系統性培養相聲人才,並將相聲熱忱推廣到中學去,幫助學生了解相聲。對此籌委們直言,希望過後能和別的大學合作,增加凝聚力,讓相聲活動去到更遠處。
然而,這一路走來,事情並非完全沒有波瀾。首先,疫情衝擊了全國各活動,自然也衝擊了相聲活動。第一屆中相本為線下比賽,第二、三、四屆,被迫轉為線上。直至去年,才改為混合模式(初賽線上,決賽線下)。在疫情中求變,也不全然是壞事:線下相聲活動雖然能夠讓參賽者及參觀者來到馬大感受無可比擬的現場氛圍,但被疫情偷走的那幾年,他們卻靠著線上模式的便利,成功將相聲活動帶到全國各地,突破了地域限制。從中一到中六、從西馬到東馬,中相在線上模式時可謂無遠弗屆。今年相聲活動重返校園,必會讓大家重新感受到相聲的現場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的努力之下,中相活動成功連接上東馬的朋友。之前曾有兩組東馬相聲演員來到。目前中相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盛事,但中相籌備之初,萬事開頭難。辦事的人少、知名度不高。在姚老師帶領下,學生熟悉著各種流程及正規程序,努力將活動上報教育部、積極接洽中學。隨著教育部認證信函來到,中相活動已經是越辦越成功。曾有老師反映,十分感謝中相的舉辦,讓大家認識了相聲。許多老師熱愛文化,但沒有合適平臺。
而中相的成功,背後也有其辛酸:去年起,中相決定提供交通津貼給學生遠道而來的參賽隊伍。這些優良措施背後需要金錢支援,而他們的資金一向困難,無論是租借場地、交通津貼、獎金等支出,都需要善心人士的資助。而他們一路走來,排除萬難,完成了任務。
在籌備大相活動方面亦有可觀之處。第一屆大相是通過相聲組互相切磋表演慢慢推選出來,值得一提的是,它是由觀眾和評審共同選出。起初目的是為了切磋並驗收學習成功。在2013年,大相轉型成觀摩會,變成以表演為主軸。無論是大相或是中相,都有著一樣宗旨:宣傳併發揚相聲,讓這門古老藝術接觸大眾。
體現時事的相聲更有共鳴
相聲這門表演藝術並不容易呈現。語言、文化差異等因素都必須考慮在內。好的相聲腳本,必須體現社會時事,拉近觀眾間距離。它不僅僅只是一種表演,更是一種對生活的觀察。具備以上因素,才能創作出適合群眾的講稿。有一個最好的例子可以說明此現象:中國相聲演員雖然優秀,他們的相聲稿卻未必適合本地演出。
在表演形式方面,相聲分為對口及群口,大相與時並進,注重創新,在尊重傳統相聲底下,也曾發展過新穎的表演模式。傳統的基本功,如說學逗唱是少不了的,它也是相聲課程中的例常訓練。此外,訓練正確發音、學習模仿人事物,增加觀察力,也是確保演繹成功的關鍵。大相里擁有額外才藝的演員,也嘗試將其他因素融入相聲之中。去年的大相演出,相聲演員翩翩起舞,呈現出馬來西亞各種傳統舞蹈,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舞者本身精通舞藝,用一門藝術去推廣另一門藝術,是這群年輕人的新嘗試。
對口相聲由於有著配合,表演模式相對容易,藉著逗哏捧哏互相配合,容易和觀眾起共鳴。單口相聲最難,而群口相聲由三到五人不等,難度在於掌控節奏。去年大相表演曾嘗試以脫口秀為題材,在表演中發現,兩者頗有共同點。然而,相聲圍繞在說、學、逗、唱,說話方式也與脫口秀有點不同。相聲內斂,講究三番四抖,脫口秀則直接而外放,直接爆點。日前國內開始興起脫口秀,未來希望這兩種同中有異的表演形式能大放異彩。
鄭立慷:中資無文化障礙 華文華教成招商優勢 喝著茶 吃點心 看相聲 “茶樓相聲”首場演出哏多觀眾捧腹大笑 入圍《紅星》最受歡迎男星引議 相聲藝人蘇維勝拍短片自嘲“誰來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