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史的演变,一般以宋代为分水岭。宋代和宋代以前,吃得较为清淡。煮、蒸,脍(生吃)炙(烧烤),但有重口味的,所谓“胡”椒、“胡”饼(芝麻饼)等,大抵多是汉至唐的“外来元素”胡风的影响。惟在宋元以后,中国饮食转向重口味,而且弃生食(脍、鲙),这一部分恐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态有关。
ADVERTISEMENT
“中国菜”就是辣味四溢吗?近年来大马“中国”餐馆火红,但这种辣味中国菜其实主要是中国的川菜和湘菜系。然而中国至少有八大菜系,一些菜系不全是以辣或以重口味为基调。
中国嗜辣最初主要是在中国内陆,而非沿海地区。尤其福建和广东(包括潮州及其境内的客家)在传统上更是不太会吃辣。而新马华人吃辣是在地的涵化,且我们的辣味和“中国辣”也不一样。可是为何如今中国大江南北嗜辣成风?这里涉及饮食文化史,有个演变过程。
中国饮食史的演变,一般以宋代为分水岭。宋代和宋代以前,吃得较为清淡。煮、蒸,脍(生吃)炙(烧烤),但有重口味的,所谓“胡”椒、“胡”饼(芝麻饼)等,大抵多是汉至唐的“外来元素”胡风的影响。惟在宋元以后,中国饮食转向重口味,而且弃生食(脍、鲙),这一部分恐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态有关。到了明朝,热炒兴起,辣椒也开始传入中国,但要至清朝中期,辣椒料理才在中国内陆地区普遍起来。
为什么嗜辣会在中国内陆展延开来呢?你看它普及的地域,最初在贵州、云南,进入四川、湖南、江西,再北上陕西,基本是食材取得相对匮乏,保鲜不易的地区。尤其缺盐的贵州,成了中国嗜辣(酸辣)的起源地。“中国辣”还有麻辣、香辣,大抵亦因其地理环境资源,用大量辣椒入味的食物,成本相对来说没有那样讲究而成普及化的平民料理。再因移民的关系而造就了中国普遍嗜辣、重口味的饮食文化。我二十几年前在中国留学期间,吃“中国辣”,大抵还是相对平价的民间料理。
至于宋朝及宋朝以前的饮食文化,哪些地方还承其传统?一是今天的日本。刺身、饮团、寿司、味噌,其实全在宋朝都有了。另一个还保留宋代饮食料理的,则是在山高皇帝远的岭南地区。强调吃原味、讲究鲜味。宋代文人爱吃的脍(即生鱼片),如今还存留于粤菜和潮菜之中。
人说吃在广州,而粤菜做得好又当属顺德厨师的功夫菜。吉隆坡蕉赖有一家顺德私房菜,就有鱼生这道料理。鲜美石斑,生切得有如雪片飘落于盘中,配以蒜片、姜丝、葱丝、椒丝、花生碎、芝麻和豉油,既可生吃,亦可配滚烫热粥水。又,人云大马农历新生的捞鱼生是YB陆兆福的祖父陆基祯于1940年代首创。此典故真确与否或有待考证,但至少在芙蓉是首家,之后各餐馆跟风而演变成今天的捞生文化。和很多的华人南洋饮食一样,这其实是一种在地“改良”的“再创造”,但吃鱼生却是有其中国原乡的渊源,不是无中生有的发明。不相信,你网络查索陆兆福的籍贯,他出生于芙蓉,以粤语为母语,祖籍广东南海。
至于潮州鱼生,吃法就更接近今天日本料理刺身。说开了,想来就是中国宋朝饮食“脍”文化“礼失求诸野”的遗存,是更“传统”的中华料理。
人说“吃在广州,味在潮州”,绝非虚言。潮菜强调清鲜和原味,料理精致细腻。除了出名的潮州卤水文化,在这里也说说另一精彩的潮州鱼丸。相传潮州鱼丸的来源,跟一个叫邱辉的人有关。
邱辉是谁?他是抗清英雄。邱辉是清代广东潮阳县招收都马滘(今属汕头市濠江区)人。康熙初年他起义反清,盘踞达濠(今汕头东南)等地十余年,与在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互通声息。他在达濠开埠商埠,并掌控渔盐贸易,成为支援抗清台湾的经济利源。可惜后来不敌清军,败退往台湾。1683年清军大举进攻台湾时战败殉忠。而在清军击败邱辉,占有达濠时,当地邱姓人士一千多人受牵连被砍杀。唯恐株连,邱姓一支改姓丘。因而间接导致有“阝”的“邱”和没有“阝”的“丘”姓的分支。有云“丘”“邱”本一家,故事源于此。
关于邱辉的故事还有很多。他还是一名孝子。相传潮州鱼丸就是他发明的。话说邱母双目失明,却很喜欢吃鱼。这名孝子遂而叫他家厨师用刀刮取马鲛鱼肉,拍打成丸,蒸煮给母亲吃。后来邱辉以鱼丸宴客,时郑经亦来巡达濠,拍掌叫绝,誉为“天南奇珍”,出名了。今天,我们吃潮州鱼丸,或许可以跟晚辈讲这个行孝的故事,以及邱辉的忠勇精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