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史的演變,一般以宋代為分水嶺。宋代和宋代以前,吃得較為清淡。煮、蒸,膾(生吃)炙(燒烤),但有重口味的,所謂“胡”椒、“胡”餅(芝麻餅)等,大抵多是漢至唐的“外來元素”胡風的影響。惟在宋元以後,中國飲食轉向重口味,而且棄生食(膾、鱠),這一部分恐怕與遊牧民族的飲食文化生態有關。
ADVERTISEMENT
“中國菜”就是辣味四溢嗎?近年來大馬“中國”餐館火紅,但這種辣味中國菜其實主要是中國的川菜和湘菜系。然而中國至少有八大菜系,一些菜系不全是以辣或以重口味為基調。
中國嗜辣最初主要是在中國內陸,而非沿海地區。尤其福建和廣東(包括潮州及其境內的客家)在傳統上更是不太會吃辣。而新馬華人吃辣是在地的涵化,且我們的辣味和“中國辣”也不一樣。可是為何如今中國大江南北嗜辣成風?這裡涉及飲食文化史,有個演變過程。
中國飲食史的演變,一般以宋代為分水嶺。宋代和宋代以前,吃得較為清淡。煮、蒸,膾(生吃)炙(燒烤),但有重口味的,所謂“胡”椒、“胡”餅(芝麻餅)等,大抵多是漢至唐的“外來元素”胡風的影響。惟在宋元以後,中國飲食轉向重口味,而且棄生食(膾、鱠),這一部分恐怕與遊牧民族的飲食文化生態有關。到了明朝,熱炒興起,辣椒也開始傳入中國,但要至清朝中期,辣椒料理才在中國內陸地區普遍起來。
為什麼嗜辣會在中國內陸展延開來呢?你看它普及的地域,最初在貴州、雲南,進入四川、湖南、江西,再北上陝西,基本是食材取得相對匱乏,保鮮不易的地區。尤其缺鹽的貴州,成了中國嗜辣(酸辣)的起源地。“中國辣”還有麻辣、香辣,大抵亦因其地理環境資源,用大量辣椒入味的食物,成本相對來說沒有那樣講究而成普及化的平民料理。再因移民的關係而造就了中國普遍嗜辣、重口味的飲食文化。我二十幾年前在中國留學期間,吃“中國辣”,大抵還是相對平價的民間料理。
至於宋朝及宋朝以前的飲食文化,哪些地方還承其傳統?一是今天的日本。刺身、飲團、壽司、味噌,其實全在宋朝都有了。另一個還保留宋代飲食料理的,則是在山高皇帝遠的嶺南地區。強調吃原味、講究鮮味。宋代文人愛吃的膾(即生魚片),如今還存留於粵菜和潮菜之中。
人說吃在廣州,而粵菜做得好又當屬順德廚師的功夫菜。吉隆坡蕉賴有一家順德私房菜,就有魚生這道料理。鮮美石斑,生切得有如雪片飄落於盤中,配以蒜片、薑絲、蔥絲、椒絲、花生碎、芝麻和豉油,既可生吃,亦可配滾燙熱粥水。又,人云大馬農曆新生的撈魚生是YB陸兆福的祖父陸基禎於1940年代首創。此典故真確與否或有待考證,但至少在芙蓉是首家,之後各餐館跟風而演變成今天的撈生文化。和很多的華人南洋飲食一樣,這其實是一種在地“改良”的“再創造”,但吃魚生卻是有其中國原鄉的淵源,不是無中生有的發明。不相信,你網絡查索陸兆福的籍貫,他出生於芙蓉,以粵語為母語,祖籍廣東南海。
至於潮州魚生,吃法就更接近今天日本料理刺身。說開了,想來就是中國宋朝飲食“膾”文化“禮失求諸野”的遺存,是更“傳統”的中華料理。
人說“吃在廣州,味在潮州”,絕非虛言。潮菜強調清鮮和原味,料理精緻細膩。除了出名的潮州滷水文化,在這裡也說說另一精彩的潮州魚丸。相傳潮州魚丸的來源,跟一個叫邱輝的人有關。
邱輝是誰?他是抗清英雄。邱輝是清代廣東潮陽縣招收都馬滘(今屬汕頭市濠江區)人。康熙初年他起義反清,盤踞達濠(今汕頭東南)等地十餘年,與在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互通聲息。他在達濠開埠商埠,並掌控漁鹽貿易,成為支援抗清檯灣的經濟利源。可惜後來不敵清軍,敗退往臺灣。1683年清軍大舉進攻臺灣時戰敗殉忠。而在清軍擊敗邱輝,佔有達濠時,當地邱姓人士一千多人受牽連被砍殺。唯恐株連,邱姓一支改姓丘。因而間接導致有“阝”的“邱”和沒有“阝”的“丘”姓的分支。有云“丘”“邱”本一家,故事源於此。
關於邱輝的故事還有很多。他還是一名孝子。相傳潮州魚丸就是他發明的。話說邱母雙目失明,卻很喜歡吃魚。這名孝子遂而叫他家廚師用刀刮取馬鮫魚肉,拍打成丸,蒸煮給母親吃。後來邱輝以魚丸宴客,時鄭經亦來巡達濠,拍掌叫絕,譽為“天南奇珍”,出名了。今天,我們吃潮州魚丸,或許可以跟晚輩講這個行孝的故事,以及邱輝的忠勇精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