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小心錫克人捉你”這個歷久不衰的迷思,另外一個原因是,最初來到馬來亞這片土地的錫克人,多從事軍警人員或守衛。“小心錫克人捉你”,其實可理解為“小心警察捉你”。
“錫克人驍勇善戰,而且旁遮普是印度最後一個被英國拿下的區域。”吉隆坡警察局路的錫克廟資深委員薩溫達星(Satwindar Singh)說,“馬哈拉惹藍吉星(Maharaja Ranjit Singh)統治時代,英國不碰旁遮普,因為他們知道打不過……”
ADVERTISEMENT
吉隆坡老城區警察局路(Jalan Balai Polis)的警察錫克廟(Gurdwara Sahib Polis),從路名到廟名,都與警察息息相關。廟方資深委員薩溫達星(Satwindar Singh)是警察後裔,他的祖父和父親曾在警隊服務。小時候,他常到這座錫克廟玩耍,度過午後時光。
警察局路的警察錫克廟建成於1898年。這座廟宇位在熱鬧的鬼仔巷對面,露天收費停車場和高級酒店之間。遊覽車一輛接一輛運載世界各地旅客到鬼仔巷、茨廠街一帶,刺激本地經濟,倒令這座小廟宇成為鬧區中寧靜的一隅。
不過,吉隆坡歷史最悠久的警察錫克廟,是建成於1890年的吉隆坡警察錫克廟(Gurdwara Sahib Polis Kuala Lumpur),靠近國會路(Jalan Parlimen),緊靠國家文化藝術學院(ASWARA)。
警察局路的警察錫克廟較廣為人知。薩溫達星說,因為地處茨廠街老城區,與歷史悠久的興都廟、華人廟宇和清真寺一起列入遊客必遊宗教之旅。本地不少文史團體、導遊協會都曾組團參觀這座錫克廟。
百年廟宇深藏華人元素
薩溫達星像是資深導覽員,見面打過招呼就迫不及待開始講解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你知道吉隆坡是葉亞萊開埠的吧。那時茨廠街都是木屋,漸漸地越來越多華人來這裡發展,英殖民政府就需要人來維持治安。”
他指著隔壁一大片露天停車場說,那就是以前警察局的所在之處。當時是19世紀末,約90%的警察是錫克人,住在警局旁兩層樓的宿舍裡。樓上4間,樓下4間,每間宿舍都是一個小套房,一家大小住在一起,外頭有公共廁所和沖涼房。
錫克廟後來才建在宿舍前方。百多年過去,薩溫達星指著樑柱、圍牆、門窗說,都是當年的原物。當然,有些修繕過的地方,例如屋頂已經翻新過;為安裝冷氣,在原有的木窗外加上玻璃窗。還有為治安著想,防止不法之徒輕易翻牆,圍牆從原本的低圓弧矮牆,填補砌成比人還高。
薩溫達星特別介紹原是圓弧的矮牆,以及弧狀邊緣的柱子。“當時的建築工人都是華人,所以建築風格帶有華人的色彩,在其他地方找不到這樣的設計。”如今,在宿舍大後方還能看到一些原本樣子的矮牆。
不管大廟小廟,錫克廟有幾個特徵。薩溫達星點出,最重要的是廟前的錫克旗柱,讓人從遠方就能看到三角形的錫克旗“Nishan Sahib”。錫克旗上印有錫克教的標誌“Khanda”,由兵器組成。中間是一把雙刃劍,交叉著兩把匕首,中間圓形的是“Cakkra”環刃。薩溫達星說,環刃可以套在頭巾上,抵禦敵人揮刀攻擊。
進入殿堂,正中央供奉著經典《Sri Guru Granth Sahib》。為避免玷汙經典,都會用一大片布覆蓋著,並在天花板架設蓋棚,避免蛇蟲鼠蟻的糞便落在經典上。信徒祈禱後會走向經典,揮動拂塵,再取一塊Degh食用。Degh是黃褐色麵糰,由水、糖、麵粉和酥油(ghee)混在一起煮成。
錫克人出走記——3波移民浪潮
錫克人、警察、錫克廟,這三個元素體現了錫克人在馬來西亞的一段歷史。因為錫克人戰鬥能力強,英殖民時期大量招募他們到各殖民地擔任警察或軍人。當人數多達一定程度,成為一個社區,傍警局而建的錫克廟應運而生。
根據錫克獨立歷史學家藍吉星的著作《Sikhs in Malaysia》,現有史料記載最早來到馬來亞的錫克人是克拉星(Kharak Singh)。他是被英殖民政府從印度旁遮普流放到新加坡的政治犯,再於1857年轉移到檳城。當時,不少反抗分子都被英殖民政府遣送至海峽殖民地。
第一波:被招募從事軍警工作
而錫克人的自願移民潮,藍吉星認為可以分成3個時期。第一波1870年代至1920年代初期,英殖民政府招募錫克人到馬來半島從事軍警工作。第一批招募者中就有赫赫有名的史必迪上尉(Captain Speedy),也就是幾年前鬧出風波的“Timah”威士忌標籤上的人像。
本地史地學者白偉權在《當今大馬》的專欄文章〈威震南邦:拿律戰爭與錫克人的紮根〉寫到,史必迪上尉是前檳城警長。他受到馬來地主雅依布拉欣(Ngah Ibrahim)所託,到霹靂平定拿律戰爭。
“拿律平定後,史必迪出任霹靂的副參政司,掌管小霹靂地區(太平一帶),這些錫克人也順理成章留下來擔任軍警人員,協助控制地方。”而錫克人保衛家園的形象深入民心,民間開始聘僱錫克人看家護院。就連不少華人的墳墓、宗祠都打造錫克人石像,作守護之用。
藍吉星的著作也寫到,錫克警隊的表現令英殖民政府印象深刻,因此從印度旁遮普招募更多錫克人到馬來亞從事軍警。根據書中描述,那些沒有錄取加入警隊的錫克人就在私人領域工作,包括從事看守、借貸、牛車司機、奶農或礦場工人。
第二波:商人與受教育階層
第二波移民潮介於1920年代至1946年,多數是商人和受教育階層。這些商人主要從事布匹、運動用品批發和貿易;而受教育階層則被吸引前來政府部門擔任行政或技術人員,尤其是鐵道、監獄、法庭、公共工程局和醫院。
第三波:旁遮普一分為二,出走尋找新生機
第三波錫克移民潮發生在馬來亞獨立前,即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因為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旁遮普一分為二,許多當地人選擇移民。
由此可見,不是所有來到馬來亞的錫克人都是來當警察的。馬來西亞錫克青年組織(Sikh Naujawan Sabha Malaysia,SNSM)助理秘書長賈斯比爾星的祖父是農夫。據他所知,當時移民到馬來亞的錫克人回到旁遮普時,四處宣傳“那裡很好,你們也應該去看看。”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因此被吸引,離鄉背井來馬來亞尋找新生機。祖父在金馬侖務農,外祖父則是在醫院擔任公務員。
為了下一代的未來,遠走他鄉當警察
薩溫達星和其他警察錫克廟的委員都是警察後裔,他們的父親或祖父都曾是警隊成員。“我祖父1930年代就來馬來亞當了15年的警察。”後來,祖父回到印度旁遮普,有了自己的土地,種田養家。
他說,當時許多人在旁遮普雖然有土地,但家庭成員眾多,每人繼承到的範圍並不是很大。薩溫達星的父親在旁遮普出生,1950年他決定帶著妻子離鄉背井來到馬來亞,成為警察。
你也是警察嗎?薩溫達星搖搖頭。來到他這一輩,當警察的錫克人逐漸減少了。父母辛勤工作,為的是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培養成專業人士。所以,許多錫克人最終成為醫生、律師和工程師。
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的故事是不是和其他族群相似呢?
相關報道: 【錫克精神/01】Vaisakhi豐收節慶祝什麼?──先從錫克教創教歷史說起…… 【錫克精神/02】打破“不聽話,Bengali捉你”的迷思──錫克人是一個怎樣的族群? 延伸閱讀: 【陸軍特種部隊GGK/01】不畏生死,以生命築牢國家安全防線 【海軍特種部隊PASKAL/02】海上反恐精英,驍勇善戰擊退海盜 【空軍特種部隊PASKAU/03】上天下海,作戰搜救,戰鬥力強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