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規劃今年下半年在吉打的印度教課程與導覽,在策劃單位檳城《城視報》和亞羅士打廣福閣的安排下,今年3月下旬實地考察印度廟。亞羅士打市區範圍總共有5座印度廟。我們根據分佈地點、寺廟特色以及跟各相關寺廟的洽談,最終選定以下3座作為教學個案:
1. Alor Setar Nattukkottai Chettiar Thendayuthapani Temple, Jalan Putra, Alor Setar, Kedah;
ADVERTISEMENT
2. Kuil Sri Dewi Karumariamman, Jalan Pegawai, Alor Setar, Kedah;
3. Sri Maha Mariamman Devasthanam, Bakar Bata, Alor Setar, Kedah。
色彩豔麗的遮迪亞寺廟
第一座屬於遮迪亞(Chettiar)廟,創立於1903,位於市中心,佔地面積大,供奉穆魯幹大神(Murugan)為主神,寺廟只佔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土地。據寺廟工作人員告知,此廟去年才舉行每12年一次的感恩與奉獻大典(Maha Kumbabishegam),寺廟經過整修,色彩豔麗。面向主廟,左前方是象頭神廟,右前方則是神猴哈奴曼廟;主廟左側有住宿的房間和儲藏室,右側則有供聚餐的場地。
印裔遮迪亞社群早年從印度東來,主要從事借貸生意,最活躍的時期當數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隨著現代金融體系日益完善,他們的生意也相應式微。這個來自印度Tamil Nadu的社群有個專有名稱,叫做Nattukkotai Chettiar,又稱為Nagarathar。這個專有名稱通常會出現在寺廟的命名。
雙主神與木構旗杆
事前接洽Sri Dewi Karumariamman廟負責人時,被告知配合明年的感恩與奉獻大典,寺廟正在整修中,暫時沒有開放;若真的要參觀,只能看看外觀。我們到了現場,慶幸沒有放棄此行,因為此廟有很多亮點。
寺廟建築有點陳舊,色彩斑駁,屋頂有幾處長出菩提樹,顯然好一段時間沒有修繕。儘管如此,還是無法掩飾建築之美與雄偉。走到寺廟,宗教師剛好從宿舍走出來,笑容可掬,告知在此廟已服務10年。詢問寺廟是什麼時候創立,宗教師告知大約有五六十年的歷史。我們徵得他的同意,進到工地。
此廟供奉雙主神,即瑪莉亞蔓大神(Sri Maha Mariamman)和溼婆大神(Lord Shiva),因此有兩座門塔(Gopuram),這種現象並不普遍。馬六甲Gajah Behrang Chetti村也有一座雙主神的印度廟。
另一個特點是廟裡的旗杆(Kodimaran)維持傳統的木構形式,彌足珍貴,因為現在一般都採用水泥柱塗上金漆或銀漆,或直接採用金屬製作。不曉得整修之後是否會捨棄木構?
嚴格說來,感恩與奉獻大典的整修,並非進行古蹟修護或“修舊如舊”,而是裝修美化,讓整座寺廟煥然一新。因此,許多印度廟即便有百年曆史,看上去還是美美新新的,原因在此。整修的工匠來自印度,地板上擺著已經初步完成的毗溼奴十大化身的基本造型;本次整修也增添了4個神龕。
預計整修工程會耗時超過一年。這個時期是瞭解印度廟裝修工程的良好時機,可以實地考察工匠的施工和技術。
瑪莉亞蔓大廟──亞羅士打規模最大印度廟
拜訪Sri Maha Mariamman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寺廟管理委員會秘書Mr. Surendran是一名老師,溫文爾雅,非常熱情,也很用心講解。
此廟是亞羅士打規模最大的印度廟,屬於溼婆體系,供奉的主神是瑪莉亞蔓大神,陪祀的神祇甚多,包括溼婆、雪山女神、象頭神、穆魯幹、難近母、毗溼奴、九大行星、那迦(Naga)等。廟裡以各種雕塑來敘述神話故事。
此廟從創立至今都在同一個地點,最初供奉在樹下,此樹保留至今,在現址的左側後方。從樹下進步到蓋了亭子,1982年建起小廟,1997年興建大廟,基本格局維持至今。Sirendran特別提到:此廟管委會將在今年6月改選,萬一他沒有中選,任何有關寺廟的詢問和講解,他都非常樂意提供服務,多麼令人溫暖的承諾。
以上3座寺廟,都是現場講解印度教,以及分析印度廟建築結構的理想個案。我們不虛此行。
延伸閱讀: 陳亞才/黑風洞園區的寺廟與洞窟 陳亞才/感恩與奉獻大典──以峇都喼阿耶帕廟為例 陳亞才/印度教神祇與天上人間 陳亞才/阿耶帕廟的朝聖苦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