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秧歌》時,我想起了楊繼繩先生的《墓碑》,《墓碑》記載了中共在50年代大躍進時引發的大饑荒,間中導致了千萬人因為糧食不足喪命。
ADVERTISEMENT
飢寒交迫,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長年累月肚子填不飽的折磨,農民辛勤勞作數十載,但仍然無法解決三餐溫飽,耕種的農作物,都得繳上給共產黨,農民只能以摻雜數片草葉的稀粥為食,營養不良使得民眾在愁雲密佈的氛圍中度日。月香把從上海帶回來的杏仁酥交給金根食用時,他顫抖著雙手接過酥餅,月香在愣了一陣後才明白這是金根由於長期吃不飽而渾身乏力;女兒阿招則因為能夠食用杏仁酥而興奮得難以入眠,夜間她還夢見了杏仁酥的香味。
顧崗想要收集寫劇本的材料而下鄉考察,對食物的渴求彷彿是一種汙穢的慾望。每個星期,他都會以寄信之便到村外購買茶葉蛋和乾糧,並在吃完雞蛋後把蛋殼小心丟棄在沒人看見的地方,在糧食匱乏的年代,食物成為了某種禁忌,無法忍受飢餓的人會引來群眾的藐視,食物更被列為奢侈物品,稍微吃得好一些,周遭的人都會對你投以詫異的目光。
在上海當幫傭的月香已有3年沒有和女兒阿招相聚,原本以為丈夫金根分到田,被黨幹部賦予勞模後,一家人終能夠團聚過上平淡的生活;但返鄉後才發現鄉下的日子比城市更貧苦,無休止的政治運動籠罩中國,共產黨強迫民眾以廉價出售農品;為免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民眾不敢反抗,只得眼睜睜看著辛勤勞作的成果被剝削。
農民茫然的為黨奮鬥,但他們只是政治機器中的器皿,不時受到領導層的大動向擺佈,應對不善甚至會受到幹部的批鬥。幹部黃同志挨家挨戶壓榨民眾,向他們索要各類糧食好獻給解放軍,金有姨一家被迫送上餵養多時的豬;金根與黃同志抗辯家貧無物奉獻不果後,月香只得把當幫傭掙到的錢拿來買米粉磨成40斤年糕,送給在前線為國抗敵的解放軍。
一天晚上,金根因為月香拒絕借錢給登門造訪的妹妹,一時憤懣想要典當家裡唯一的舊棉被去賭博。在寒冷的冬天,睡覺時沒有棉被取暖將把人凍僵,月香嚇得當場嚎哭,硬生生把棉被從金根手中搶過來。隨後睡覺時,月香氣未消而拒絕讓金根蓋棉被,但當他睡著時,月香還是把棉被一角蓋在他身上,他亦習慣性的伸過手臂擁抱月香,夫妻兩人細膩的互動在悲歌中散發出濃厚溫情。
不忍心吃餵養多年的牛
閱讀《秧歌》時,我想起了楊繼繩先生的《墓碑》,《墓碑》記載了中共在50年代大躍進時引發的大饑荒,間中導致了千萬人因為糧食不足喪命。楊的父親謊稱自己不忍心吃餵養多年的牛而甘心餓肚子,其實他是希望兒子能夠吃多一些,隨後父親因為營養不良而傷逝,楊因此對自己少不更事而感到愧疚。現代人糧食充足,餓死是匪夷所思的事,但看了楊先生對大躍進的記述,閱讀《秧歌》時更能感受金根一家人被飢餓折騰的苦楚。
書中每個人物都有暗藏心底的幸酸,就算是向民眾開槍的幹部黃同志,心中也有諸多無奈;多年在外征戰讓他與第一任妻子失去聯繫,與母親的關係則因為17年沒相見而產生隔閡,為黨奮鬥變成了他人生的唯一目標。
張愛玲擅於描繪人性的複雜,寥寥幾筆就能生動敘述親人間的愛恨交織。金根的妹妹出嫁後與哥哥及大嫂的關係逐漸疏離,之前向大嫂借錢被拒更讓她萌發了報復的心態;當哥哥被扣上反革命分子後,她擔憂夫家會受到牽累而拒絕收留金根與月香。政治動盪的年代,大眾的命運都受黨的決策牽制,想要過上平淡的日子亦變成了奢侈的事。
相關文章: 鍾雪芬 / 鎖在濃霧裡的奇女子 範俊奇/豈有豪情似亦舒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