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存在雙面刃,在分裂和危難之際,可以藉助共同的文明、共同的歷史創建“想象的共同體”凝聚集體意識,但過度的民族依戀又會成為相融的障礙,甚至戰爭。
ADVERTISEMENT
習馬二會帶動了兩岸中華民族的討論,習馬二人也有意以兩岸的中華民族為紐帶,以推動“和平統一”,這個主張著實令部分華人受到了民族觸動,表達支持兩岸統一的立場。值得探尋的是,如何釐清中華民族統一大業與華人自身的關聯,不同的意識背景當然會有不同的見解。
有關中華民族的認同,不僅限於中國兩岸三地,更是蔓延到世界華人的身份認同中,包括保留中國國籍的,或歸化移居地後繼續以中華文化為族裔認同的。中華的脈絡離了中國後,已在海外“變異”,海外華人也不再是單一的中華民族身份而已,但對中國來說,即使文化斷根,血緣上仍稱得上是中華民族後裔。況且大多數地區的華人本就接受多重性的認同,對血緣和文化之說沒有反感。因此,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一直是中國與中華地區和非中華地區的華人保持互動關係的紐帶,而華人自身文化中的中華屬性依然能作為與中國之間的聯繫,雖然政治身份已然不同。
兩岸三地以外的華人以東南亞的人口最多,在文化多元情境之下呈現身份認同的多重性,比兩岸三地的中華民族認同還複雜。華人日常生活保持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在政治領域則強調所在國的公民、社區、國族之身份,兩者並不衝突。以多民族國家之一的馬來西亞為例,中國和印度的後裔,以及少數族裔的後代在此落地生根數代,各族裔形成文化相融的族群社會、族群政治、族群文化,即使信仰伊斯蘭的馬來民族佔多數,也能夠與基督教、多神論乃至無神論者共同生息和發展,互相不冒犯宗教自由,這是各族裔在同一國家認同下達成的理解。
馬來西亞政府和民間正在努力朝向多族融合,只不過政府以憲法中的馬來人地位作為國族的根基,其它族裔因而多少遭到邊緣化,比如華人深刻感受母語、文化在馬來化的文化過程中逐漸被邊緣化,因此面對單一化的挑戰,華人必須在文化和政治的立場上強調族裔身份,以爭取華人群體權利,但非要傾向中國的民族政治用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